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全面完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06日 21时0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宜昌11月6日电(记者 梁建强)记者6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获悉,一组“子一代”中华鲟通过全人工繁殖,成功产下受精卵15万余粒。此次繁育成功,标志着我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体系的全面成熟,也为珍稀鱼类提供了新的保护和繁殖模式。今后,中华鲟可以在该项技术的保障下永续生存。

    11月1日,中华鲟研究所在三峡坝区对一组“子一代”中华鲟成功实施了人工受精,获受精卵15万粒。5日上午11时,第一尾“子二代”中华鲟鱼苗准时破卵而出。截至6日上午11时,24小时内已有2万余尾鱼苗陆续出生。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为探索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模式,近五年中,研究所先后攻克了性腺诱导、雌雄同步、营养调控、催产时机判断与掌控、鱼苗培育、亲本再次成熟等六大技术难关。

    此次实施人工受精的这一组“子一代”中华鲟,分别于2000年和1996年在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由人工繁殖获得。采卵15万粒,相对怀卵量与野生中华鲟相当;预计出苗8万到10万尾,与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最好水平相当。

    据悉,这是自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第5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从利用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培育“子一代”中华鲟,到通过“子一代”中华鲟连续多年成功繁育“子二代”中华鲟,标志着我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体系的全面完备。

    在中华鲟研究所,记者看到,保育池里状如蝌蚪的中华鲟鱼苗正在不间断地破卵而出。目前只有几毫克重的它们,如果成长顺利,成年后最终将达到300公斤左右。

    过去的30年里,在开展中华鲟人工繁育研究的同时,中华鲟研究所每年坚持不间断进行中华鲟增殖放流,目前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500余万尾。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被誉为“活化石”。

 
 
 相关链接
· 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放流500尾中华鲟
· 长江三峡放归8000余尾中华鲟 创历年最大规模
· 我国历经30年全人工繁殖中华鲟技术研究获得成功
· 1200多尾“水中大熊猫”中华鲟在长江三峡放流
· 上海实施最大规模的大规格中华鲟集中增殖放流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