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生活,就像在城里一样!”打竹村的核桃购销大户左家宝走南闯北见识广,一提自己的家乡这样自豪地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打竹村是个偏远山村,风光秀美,村容整洁,殷实的生活让人流连,2012年投入500万元进行“示范村”建设,村里路面硬化、自来水入户、建成打歌场、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人们称赞这里是“天然山水画卷,生态宜居彝寨”。
像打竹村一样,云南众多少数民族村寨正在加快追赶的脚步。
今年前三季度,云南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02元,增长16%,高于全省平均13.7%的增幅。2012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云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这一目标。
显然,在打竹村的彝族群众看来,这个目标实实在在。
原因就在于政府的扶持实实在在。2011年5月,国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2012年7月,云南省启动“示范区”建设,规划涉及资金投入728亿元,今年预计整合资金600亿元,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重视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举措实实在在。近日,云南省政府决定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与阿里巴巴集团合力建设淘宝美丽云南馆,为农产品和生物制品搭建网络营销平台。“‘触电’将把云南农业发展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竞争优势。”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
用改革激活边疆民族地区优势做得实实在在。2010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就被列入国家沿边“重点开放开发实验区”;2013年9月底,临沧成为云南第四个获批的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今年11月底,云南省又正式启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泛亚金融开放合作新高地。
优美的生态、丰富的物产、漫长的边境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云南民族地区独特的禀赋资源,云南正在从这一份独特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后发优势。(记者张帆、徐元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