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部门领导
 
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谈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孙杰 贺劲松 刘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近日就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关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之举    

    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话题已经谈了多年,为什么当前又重新提出并进一步强调? 

    答:党中央、国务院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历来高度重视。最近,中央领导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建议》又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和科学决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跃上1000美元的台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那种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 

    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来看,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目前我国仍有70%的数控机床、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都要依赖进口。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就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难以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 

    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我们只有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过度依赖,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三项能力应取得突破性进展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是什么? 

    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牵涉面广,必须把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着力攻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中,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追踪、模仿和引进国外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物、海洋、空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 

    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进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一方面,继续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国产化步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支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