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部门领导
 
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谈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改造传统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     

    问:“十一五”期间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改造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答: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批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就装备制造业而言,虽有较好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系统性、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很少,大多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以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为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产业重组和市场竞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二是依托重点建设项目,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产业升级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三是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继续选择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技术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强度高的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作为重点突破口,特别是在造船、大型高效发电、高压输变电、冶金、石化、航空、航天、机床、采掘等领域,加强对外合作和消化吸收,提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四是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逐步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问:高技术产业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发展迅猛,交叉融合,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势头日益强劲,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做强、继续做大高技术产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比如说,虽然目前我国信息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前三位,但大多数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因此,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要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重点培育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高性能计算等增长性战略产业。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形成增长极和产业链。

    二是加速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从倡导、激励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入手,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推进产业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要重点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生物、农业、资源、能源、环保等战略领域,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培育若干千亿元规模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群体,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优势和在部分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宽带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优化通信基础设施,构筑适应未来信息传输的通信网络。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的融合,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邮政、金融、物流、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问:发展改革委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一是搞好规划。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能源等相关产业专项规划中,研究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

    二是提升能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散裂中子源、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等若干重大科学工程,继续支持中科院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以现有9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加大对生物、水资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围绕节能与新能源、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在核电、先进船舶、高速轨道交通等方面组织实施十大重大装备研制,努力突破产业技术与装备的瓶颈制约。

    三是创新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