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周婷玉、邹声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代表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于24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前一阶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他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人员伤亡惨重。截至6月23日,已确认因灾遇难69181人、受伤374171人、失踪18498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8669人、受伤360352人、失踪18498人。失踪人员中相当数量可能已经遇难,估计这次遇难总人数将超过8万人。

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向会议报告了前一阶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回良玉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强度烈度高。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影响范围广。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区、市)的417个县、4656个乡(镇)、47789个村庄受灾,灾区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重灾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624万。其中四川省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83万。
——余震频次多。截至6月23日12时,累计发生余震13685次,其中4—4.9级189次,5—5.9级28次,6级以上5次。 ——救灾难度大。重灾区多为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区,加之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中断,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和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及时进入。
在报告灾情时,回良玉说,这起历史罕见的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举国震惊,举世关注。
——房屋大面积倒塌。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北川县城、汶川映秀等一些城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震中地区周围的16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
——次生灾害多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频发,阻塞江河形成较大堰塞湖35处,2473座水库一度出现不同程度险情。
——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644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度停工停产,其中四川5610个。机关、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部分农田和农业设施被毁,因灾损失畜禽达4462万头(只)。
抗震救灾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周婷玉、邹声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代表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于24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前一阶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他说,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回良玉说,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
——受灾群众安置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吃饭、饮水、看病、上学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居住问题尤为突出。
——灾后卫生防疫形势十分严峻,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受灾群众安置相对比较集中,极易发生传染病疫情。
——次生灾害隐患仍然突出,受余震和强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防范治理工作压力很大。
——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刻不容缓,就业援助亟待加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异常繁重,灾区各类公用、民用建筑以及基础设施遭到很大破坏,许多保留下来的也存在不少地质和建筑隐患,不少城镇和乡村还要异地重建。
回良玉说,针对抗震救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继续组织调运粮油、蔬菜、衣被、药品等物资,确保灾区供应。着力解决好受灾群众临时住所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用房问题,切实使用好前期安排并已生产调运的90万顶帐篷,抓紧完成已安排的活动板房生产调运任务,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受灾群众搭建简易住房。坚持以群众自建为主,通过政府补助、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等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倒房重建。倒房重建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安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全面做好医疗防疫工作。继续全力以赴做好伤员救治,集中力量抢救危重伤员,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继续做好遇难者遗体消毒处理、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全面做好受灾地区环境卫生清理。继续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做好甲肝、乙脑等疫苗调拨与接种工作,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严防传染病流行蔓延。
——加快基础设施抢修进度。集中力量抢通重灾区国省道干线公路仍未修复的路段,进一步加大乡村公路抢修力度,扩大抢通覆盖面,并做好后续保通工作,全力保障灾区急需物资的运输。抓紧完成修复因灾损毁的供水设施,保证城乡群众用水需要。加快电网特别是地方电网修复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通信能力。
——进一步做好次生灾害防范。继续做好余震监测预防。抓紧做好水库、水电站、堤防等除险加固工作,加快堰塞湖险情处置进度,全力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和防范措施。对受灾地区的桥隧、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建筑物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采取修复加固等措施,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度,严防伤亡事故发生。
——尽快恢复灾区生产。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组织灾区工矿商贸企业和农民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工业生产方面,加强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磷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调运。特别要尽早组织供电、供气、供水、煤矿等企业恢复运行,为全面恢复生产创造条件。农业生产方面,及时调运种子、农药、柴油等物资,加强技术指导,全面做好抢收抢种,及时开展改种补种。抓紧抢修受损农田基础设施,恢复灾区农业生产能力。尽快修复畜禽圈舍、良种繁育等设施,做好疫苗、饲料等供应,严密防范重大动物疫情,加快恢复养殖业生产。服务业方面,做好物资调运供应,切实保障灾区急需的食品、建材、工具等货源,搞活商品流通,维护市场和物价稳定。抓紧维修加固商业、银行、证券等服务业网点,采取措施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到灾区设点经营,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分类制定旅游业恢复计划,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旅游安全。促进就业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加强培训和指导,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尽可能安排受灾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千方百计提高灾区城乡居民收入。
灾后恢复重建:“十一五”期间初步完成 “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张景勇、邹声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代表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于24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前一阶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他说,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准备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完成重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发展。
回良玉说,要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认真做好评估论证。充分发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在现场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地震机理研究、地质地理环境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选址等工作。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灾害范围评估、损失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充分听取包括地震灾区干部群众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对重要事项进行论证,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科学编制重建规划。抓紧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及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等9个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编制,都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全面统筹、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争取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
——制定完善重建政策。加快制定包括政府投入、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对口支援、社会募集、转移安置、倒房重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恢复重建提供资金保障。中央财政今年拟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出相应安排。从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安排400亿元,专项用于补助汶川地震房屋倒损农户重建住房。有关地方财政也将调整预算安排,支持灾区恢复重建。
——组织实施对口支援。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决定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灾区,已召开会议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配备力量,组织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重灾县(市)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地区。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对口支援按三年期限实施,各支援省(市)每年大体按本地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来安排对口支援的实物工作量。国务院各部门也将按照中央要求,做好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坚持地方为主开展灾后重建。各受灾地区恢复重建工作将以地方为主,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自力更生,互帮互助,苦干实干,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美好家园。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