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拟定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邹声文 王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拟定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建立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监测及应对工作机制。
受国务院委托,周小川当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他指出,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和物价走势、把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难度,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周小川在谈到下一步金融宏观调控工作时表示,将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演变的监测,重视与其他主要央行的沟通。
周小川同时表示,人民银行还将加强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及时制定完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努力避免和减少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周小川:将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 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邹声文 周婷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
受国务院委托,周小川当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
在谈到下一步金融宏观调控工作时,周小川提出,将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机制,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简化和规范住房贷款制度,理顺住房消费贷款政策。
他还表示,将引导商业银行科学评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完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信贷市场平稳运行。
周小川表示,将结合地震灾后重建进展情况,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在坚持商业化运作和风险可控原则下,积极满足灾区信贷资金需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房重建贷款指导意见,通过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住房重建的有效贷款需求。继续通过支农再贷款增强灾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研究拓宽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的政策扶持力度。
周小川:我国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邹声文 崔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还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受国务院委托,周小川当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
周小川说,当前,全球性的经济金融调整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是好的,而且我国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周小川表示,尤为重要的是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优势,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周小川同时强调,面对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扎实做好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
他透露说,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实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既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预期,也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政策操作,努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将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 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邹声文 崔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
受国务院委托,周小川当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他指出,针对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的状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
他指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鉴于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金融调控及时增强了灵活性和针对性,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适当调增信贷总量,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他指出,当前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平稳。2008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3%。前三季度贷款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
在谈到下一步金融宏观调控工作时,周小川表示,将结合国际收支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制定完善银行体系流动性支持应急预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将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调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同时将总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相结合,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三农”、就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指导,确保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要求。
周小川:全球经济减速可能影响我国出口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周婷玉、邹声文)“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需减弱必然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说。
受国务院委托,周小川当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关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他指出,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这可能会影响我国出口。
近期,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和美国国际集团、五大投行发生巨变,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倒闭,美联银行出现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为金融危机。危机迅速向欧洲甚至全球蔓延,富通集团、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英国布拉福德-宾利银行、冰岛整个金融体系等陷入危机。
周小川说,尽管美国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各主要央行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欧洲各国也相继宣布对私人存款提高担保额度或提供无限担保,但信贷紧缩并未缓解,全球各主要股市仍震荡走低,国际汇市也出现宽幅振荡,显示投资者信心依然不足。
他说,受此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都有可能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并可能拉长调整周期。美国8月份失业率升至2003年9月以来最高的6.1%,显示美国经济正快速趋向疲软。欧洲经济出现下滑,欧元诞生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日本经济也可能进入新一轮衰退。
“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出口增速下降,经济逐步走缓,资本大量外流。”周小川说,近期IMF已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由之前的4.1%和3.9%调低至3.9%和3.0%。WTO则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
今年下半年我国采取4项措施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灵活微调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周婷玉、王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时指出,今年下半年以来,鉴于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金融调控及时增强了灵活性和针对性,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适当调增信贷总量,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保证流动性供应,并于9月和10月连续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共0.5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一次下调0.27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合计下调1.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释放了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继续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目前全国1379个县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已比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低6.5到7.5个百分点。周小川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服务“三农”的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农时需要,充分运用资金支持“三农”发展。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周小川介绍,各地探索了多种发挥财政和金融合作优势、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方式,改善小企业信贷投入环境。金融机构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确保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建立适合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审批流程,积极探索信贷支持小企业的长效机制。部分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部门,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进一步推广。此外,为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多元化创新产品不断推出,试点发行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小企业担保融资逐步拓展与完善,风险管理进一步规范,总体上金融机构小企业业务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支持灾区重建信贷需求。对地震灾区实行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继续采取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落实改革试点资金支持、特种存款可提前支取等综合措施,加大对灾区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力度,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保持稳健经营的前提下,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满足灾区重建的合理信贷需求。金融机构通过调整担保、评级、授信、流程等信贷政策,及时发放灾区贷款,维持优惠贷款利率,积极为灾区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周小川介绍,前三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和甘肃两省新增贷款合计增加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他表示,下一阶段信贷投入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2008年上半年我国采取6项措施落实从紧货币政策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周婷玉、王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他指出,针对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的状况,今年上半年我国采取6项措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管理,维护总量平衡。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2008年8月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0.8万亿元。
——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周小川说,继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后,2008年上半年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一般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同时,继续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通过上调利率抑制需求膨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2007年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至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至7.47%。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
——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周小川说,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动力较强的情况下,向金融机构提示贷款过快增长的风险,传达宏观调控意图。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就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受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灾害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灾后恢复重建。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他指出,中国农业银行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备中。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6月末,对1771个县(市)累计兑付专项票据1206亿元,有效化解了历史包袱。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同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修订发布《外汇管理条例》,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打击跨境资金违规流动,加强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的部门协调和联合监管,建立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完善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完善外债指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