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农业的贡献
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1949年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农业科技部门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获得重大突破。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家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至30%。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1.16吨/公顷增加到4.40吨/公顷,提高了2.8倍。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水稻耕作的历史,也为解决全人类的“口粮”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1%,平均增产20%。2002年,袁隆平率领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科技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再度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使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每公顷产量达到12000公斤。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直接面向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计划,把先进的科技成果送到农村去,送到农民家中,对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作用昭著。
与此同时,农业部门从世界各地引进农作物品种、苗木10多万份,并选育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新品种、新品系。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新型农机具、农药等先进技术也得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取消农业税 农业的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 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国重点水利工程 千秋伟业——三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