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科技事业迎来春天
十年浩劫对我国的科技事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科技机构肢解撤销,科研人员惨遭迫害,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的到来预示着我国的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之后一系列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新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统筹规划科技发展,各项计划顺利实施
为改变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状况,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我国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1982年,《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贯彻了“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八十年代末,国家对15年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及《纲要》,对到2000年、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前景作了宏观性、概括性的表述;九十年代初又组织制定了《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的实施,加强国家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推动科技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如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攀登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等。各项计划顺利实施,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开展、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长期相脱离的局面,使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开始逐步施行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二十多年来,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体制和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 改革科技拨款制度
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经费来源不断拓宽,形成了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局面。从科技经费筹集情况看,2007年全国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7695.2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703.6亿元,占22.1%,比1991年降低7.5个百分点;企业资金5189.5亿元,占67.4%,比1991年提高了38.9个百分点。科技经费筹集渠道的改革,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增强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活力。
2.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
科研机构的改革目标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使科研机构设置和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机构改革经过初期探索后于九十年代开始全面展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研机构改革已初见成效,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十余年来,在“放开、搞活、扶植、引进”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从1988年到2008年,全国累计签订技术合同504万项,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金额15779亿元;其中,2008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2.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65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118万元,是1988年的43倍。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改变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旧局面,使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发展壮大,科技事业稳步向前
我国的科技事业在新时代走上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1.基础研究投入加大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有200亿元,是1995年的11倍;而2007年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已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
为保证基础研究水平,稳定基础研究队伍,我国在1986年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活动。20多年来,基金累计择优资助项目10余万项,资助经费超过200亿元。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得到财政拨款53.6亿元,是1986年的60多倍;面上项目单项平均资助金额达32.4万元,重点项目单项平均资助金额达183.5万元,均比基金成立早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于1991年开始实施“攀登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1997年,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持重点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设立,从1998年开始实施,十余年间共立项458项,投入了包括500多位两院院士的近3万人的科技队伍,累计投入中央财政拨款逾100亿元。为支持基础研究,1984年以来国家投资建成了218个重点实验室。据统计,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集研究经费121亿元,承担科研项目21860项,分别是1990年的133倍和9.9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重点领域成果丰硕
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加强,使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铁基高温超导研究系列取得重要进展、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亚洲人二倍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1.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一批高技术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下,我国以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和出口总额均已跻身世界前列。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322亿元,是1998年的8.2倍,年均增长23.4%。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7576亿美元,是1986年的133倍;其中出口4156亿美元,进口3419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579倍和68.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8年顺差737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8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9.1%,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8个百分点。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8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5.2万多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716.5万人;2008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6.6万亿元和5.3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872倍和912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并将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