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新中国60年:环境保护成就斐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9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五、环境保护投入稳步增加

    7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重视改善环境质量和保证经济发展,并致力于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时期,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的直接投入逐年增加,投资机制和渠道逐步建立,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近几年来,国家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社会以及引进外资等多种渠道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债资金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投资重点,带动了社会资金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逐步完善,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为我国的环保投入开辟了多方渠道。

    (一)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稳步提高

    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1010.3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2388.0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08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490.3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49%;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逐步增加,占GDP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增加

    2008年,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2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用途看,燃气163.5亿元,是1981年的91倍;集中供热投资269.7亿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69倍;排水投资496.0亿元,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248倍;园林绿化投资649.9亿元,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722倍;市容环境卫生投资222.1亿元,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317倍。

    (三)林业系统营林投资稳步增长

    全国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1990年的10.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36.6亿元,年均增长27.8%;其中2008年国家投资营林固定资产达501.4亿元,是1990年的109倍。从投资方向看,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营造林事业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六、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逐步深化

    我国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环境事务。197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自此我国逐步开始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我国是历届联合国环境署的理事国,与联合国环境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环保事业的稳步发展,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异常活跃。积极参加多边环境谈判,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权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务实合作的精神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务。我国于1979年加入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在环境署的组织下,中国将防治沙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的经验和技术传授到许多国家。我国多次派出高级代表团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历次会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及其系列筹备活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长江中上游洪水防治、区域海行动计划和防止陆源污染保护海洋全球行动计划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我国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模式,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各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活动,出席历次亚太经合组织环境部长会议。

    我国积极参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缔约方会议和有关国际会议,缔约或签署了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并参与有关工作,维护了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等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履行这些条约规定的义务。我国在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过程中,积极开发氟里昂替代物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领域的双边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42个国家签署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与11个国家签署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在环境政策法规、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等方面广泛进行交流与合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我国积极推进蒙特利尔多边基金,提前完成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一阶段目标,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在双边合作、全球环境基金等领域取得突破。我国与多个国家签订了环境合作协定,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环境管理、科研、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到2007年底,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7.7万人,是90年代初的2.7倍,其中环境监测人员4.9万人,比90年代初增长63.2%,各级环境监测站2399个,增加了360个。环境监测进一步适应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大气监测网,以对大江、大河等重点流域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对长江三峡库区、近岸海域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获取的大量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监督及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逐步制定了大气、水、海洋、生态、土壤、噪声与震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规定,建立了大气、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污染、生态监测、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方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重点城市积极开展了空气质量日报,发达地区所辖中心城市也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陆续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为广大公众及时的了解环境质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八、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1972年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我国开始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保事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基本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趋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高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的目标,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要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努力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