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联合1>> 背景资料
 
退耕还林使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山绿水清民更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董峻、刘雄鹰)1998年夏,长江、黄河、嫩江、松花江、西江、闽江的特大洪水持续百日,29个省份2.3亿人口不同程度受灾。洪水退后,人们开始反思。

    一项调查显示,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超过20亿吨,其中2/3来自坡耕地。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退耕还林的战略决策,结束了中国毁林开荒的历史。经过3年试点,退耕还林工程于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之一。8年来,这一区域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7亿亩。如今,退耕还林使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减弱

    退耕还林主要是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地区,安排在15度以上坡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8年来,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林草植被建设,生态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轻。

    监测数据显示,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后,2004年与1998年相比,长江一级支流年输沙量均有大幅度下降。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国三峡总公司的专家认为,退耕还林是长江输沙量及泥沙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流域内森林面积快速增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与1990年相比,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由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56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

    贵州省遵义县松林镇丁台村,退耕还林前5口水井成了枯井,老百姓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2000年退耕还林1200亩后,5口水井都涌出了清泉。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扩大了林业的外延,而且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在我国生态建设史上,退耕还林确实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综合效益惠及多方

    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建设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钱粮直补到户、检查验收到户、林权落实到户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据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核查,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造林合格率都在90%以上。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张鸿文介绍说,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强力带动下,“十五”期间,我国年平均造林面积超过1亿亩。以前森林覆盖率两三年都难以增加1个百分点,退耕还林连续几年带动我国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底,全国退耕还林累计完成建设任务3.64亿亩,相当于再造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目前,中央财政投入发放到位的退耕还林资金已达1300多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农民人均获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896元,约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西部地区401个县高于20%。一些边远地区的退耕农户过去长年吃粗粮,退耕还林以后,许多农户依靠国家补助吃上了细粮,生活普遍改善。

    在四川雅安、贵州遵义等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养畜,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依托退耕还林,一些地方大力发展畜牧、林果、花草、中药材和观光旅游等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退耕还林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农民从单一的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中解脱出来,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四川丘陵地区大约每退耕3亩坡耕地可转移1个劳动力,大约200万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得以转移。

    后续产业前景诱人

    退耕还林成果是否保得住,取决于百姓生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决。因地制宜地发展后续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才是解决农民生计和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长久之计。8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区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四川省眉山市在退耕还林中扶持制浆造纸、竹地板、竹家具、竹建材、竹食品、竹编工艺等系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竹产业,延长产业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眉山市洪雅县大力推广“竹—草—畜”模式,退耕农户在竹子成林前间种优质牧草,饲养奶牛、山羊、兔等牲畜。每两亩竹草间作地每年可养1头奶牛,每头奶牛年纯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全县奶牛数量已由1999年的3000多头发展到2004年的3万多头。

    退耕还林大大增加了木本粮油、干鲜果品产量。工程区已种植1000多万亩经济林和2000多万亩生态经济兼用林,已有部分开始有所收益。“目前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绝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盛果期,经济效益还只是初步的。”张鸿文说,再过几年这些经济林全面进入盛果期后,农民增收幅度将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退耕还林后森林资源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增加,木本粮食油料和干鲜果品等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以及吸引国内外投资等间接收益都将十分可观。

我国将采取多项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 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介绍,我国今后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

    王金祥说,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国家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

    他说,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安排。

    据王金祥介绍,中央决定在对退耕农户直补解决当前生活困难的同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从明年开始,力争用8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再加上现有的其他支农惠农资金,确保退耕还林补助期结束后,退耕农户的生计不再出现困难。

    为此,今后8年中央政府将投入2000多亿元资金。

    为配合上述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决定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第一,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西北地区人均不低于2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

    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西南地区每亩补助600元,西北地区每亩补助400元。

    第二,退耕还林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农村能源建设。

    第三,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继续本着自愿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易地搬迁。西部一些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对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损毁或因其他原因成活率、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退耕还林地,从实际出发,在不破坏原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通过补植补造、扶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改善林木结构和质量,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3亿多亩,生态效益明显,直接受益农民超过1亿人。

    整改得力 环保总局解除对陕西渭南建设项目限批

    据介绍,渭南市还建立、完善了环保长效机制。包括环保目标考核体系、环保“一把手”负责制、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设立了环保投诉应急队伍,实行了环保部门和企业“双公开、双承诺”制度;建立了环保、金融、工商、电力等部门协作机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科尔沁沙地南侵势头已经得到初步的遏制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副主任臧春林14日在辽宁省防沙治沙工作会议上说,经过多年治理,我国沿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边缘长430公里的风沙线南侵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沙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

    国家环保总局解除对甘肃省白银市的“流域限批”

    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专门下发文件,提前解除了对甘肃省白银市的“流域限批”。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解除甘肃省白银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限批的通知》认为,实施“流域限批”后,白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整改。鉴于白银市整改措施得力,基本达到整改要求,决定解除白银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限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