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部委2>> 重要内容提示
 
过去5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快 气象卫星实现业务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1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1日14:30,中国气象局将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回顾10月份的重大气象事件和展望未来天气气候,并将和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一文。  

    [气象局新闻发言人 孙健]谢谢宋司长,刚才介绍当中,特别讲到了过去一个月里面,有两个台风在我国登陆,一个就是“利奇马”在海南登陆,在海南登陆造成了风、雨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海南没有死亡一个人,而这个台风继续西行后在越南登陆,在越南造成了数十人的死亡,所以就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另一个台风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登陆,也是强度非常强的,但是在浙江、福建两省没有造成一个人员的死亡。可以说也是创造了一个防灾史上的奇迹。

    大家可能很关注,现在台风为什么死人会比以前要少许多,气象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贡献,我想结合十七大的报告学习,结合这个时期中国气象局在总结过去五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可能从中能够给出一些答案。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气象事业是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影响最大的五年。各级政府对气象事业的发展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投入显著增加,仅中央财政和“十五”与“九五”相比,增加了1.27倍。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也大大增加,因此有力地保证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所以气象现代化水平在这五年当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气象卫星实现了业务化,这是真正的业务化在这五年里面实现的。并且实现了双星观测,使得我们每五分钟获取一张卫星云图。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成了12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防灾减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建成了19900多个自动站。我们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九五”末相比提高了200倍,通讯能力提高了60倍,实现了省、地、县三级远程可视会商,使得上下的沟通、气象信息的交流十分的顺畅,特别是中央气象台对各级台站指导能力大大提高。

    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天气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增强,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预报系统,今年年底将投入业务运行,同时我们现在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的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进入到IPCC,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批准报告中。

    我们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全国气象部门共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180余件,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和方式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我们建立了由电视、广播、报纸、电话自动答询、警报系统、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预警信息发布的平台,我们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7个频道当中,开设了30档气象节目。中国气象频道也正式开播,对社会公众开始服务。

    我们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电视台共同开设了19档气象节目,全国31个省区市和300多个地市1000多个县市都播出了天气预报节目。31个省级城市和1000多个地县级单位建立了121气象答询系统,全国手机气象短信服务拥护超过了3800万,仅今年到目前为止向全国的手机用户发送各类预警信息超过了12亿,同时我们还在全国建立了7万多电视天气预报的电子显示屏,在沿海地区还建立了海洋气象预警电台。

    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和满意度也是不断的提高。五年来气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尤其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全国因气象灾害死亡的人数平均为4500名左右,2001年到2006年,也就是进入新世纪,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下降到2500名左右。经济损失方面,由1990年到2000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GDP的3.4%,进入新的世纪,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4%,1991到2000年间,因台风造成的人员死亡平均是每年502人,进入新世纪,这个数字明显下降,尤其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因台风造成的失踪和死亡人数加起来也仅有69人,为历史最低。

    过去的五年,气象在其他的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法规建设等等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进步,有关的详细材料,一会儿会发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