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委副书记李军等在观摩考察中了解城市建设规划情况。旷光彪 摄 4月1日,贵州省长陈敏尔、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等在铜仁市碧江开发区农夫山泉公司观摩考察。李勇 摄 阳春三月,百花竞放,鸟语花香,铜仁市处处彰显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4月1日,赵克志、陈敏尔、王富玉、李军等省领导,分别率领2014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代表前往铜仁市观摩。 看思路、看方向,看规模、看速度,看结构、看转型,现场观摩会代表进车间、听介绍,作对比、找差距,寻良方、谋发展,大家一致认为铜仁正奋勇拼搏,稳中求进,赶超进位,值得借鉴学习和推广。 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铜仁市决策层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全力以赴、奋楫争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强势推进、砥砺前行、比翼齐飞,经济社会呈现出提速转型、重点突破、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推进新型工业化 全力以赴破瓶颈 坚持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两条底线,铜仁市用胆识、决心和睿智先行先试,先后吸引了淘宝网、农夫山泉、娃哈哈、中国核工业集团等大企业进驻,演绎着精彩的“铜仁故事”。 铜仁(福建)天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锭棉纱生产项目,系福建省长乐市天梭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面积426亩。项目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500个,年产值10亿元,创税3500万元。经过一年紧张建设,第一车间已建成投入试生产,第二车间场平工程即将完成。 由于紧跟世界高端纺织发展态势,以紧密纺、赛络纺新型纺织技术为主攻目标,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密闭式压棉纺纱和传输设备,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高、附加值高。走进生产忙碌的第一车间,整个厂房里干净得像新装修的大型商场,全然不见尘絮飞扬,而且产量速率还提高了3倍。 “这里的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令人佩服!企业落户碧江,一定会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观摩代表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该公司董事长陈先进竖起了大拇指。 陈先进介绍,铜仁市、碧江区派专人驻点服务企业,深入施工现场督促工程质量和进度,全力帮助企业解决了征地、用电、用工等诸多难题,使项目迅速建成投产。他高兴地拉过站在一旁的女儿说:“女儿也和我一起从福建老家过来工作,还鼓励我要努力把企业做大。”话音刚落,笑声与掌声响成一片。 “新厂区新工作新梦想”,走进铜仁百丽鞋业有限公司,员工宿舍配套齐全,生产车间宽敞明亮,流水线上的工人繁忙有序。 “新厂区工作环境好,在这里上班拿到的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离家又近,我们愿意回来就业。”童爱群一边娴熟地做着手上的活一边说。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由百丽集团(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铜仁百丽鞋业,目前建成投产的两个车间就有2100多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来自当地。项目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2000个以上。 百丽鞋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这个总投资9亿元年产1000万双各式皮鞋的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创税5.5亿元以上。 走进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公司,一幢造型漂亮大气的现代化厂房引人注目。“依托铜仁优质的水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农夫山泉在碧江区投建天然饮用水项目,实现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周力说。 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生产项目取水点位于碧江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七股水景点,水质优良无污染。项目去年8月开工,仅用7个月就建成投产2条36000瓶/小时天然饮用水生产线,2条从德国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最高速的72000瓶/小时天然饮用水生产线,预计4月下旬安装。 这个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48万吨天然饮用水,年产值约7.5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近日,农夫山泉又与江口县政府达成协议,拟投资5亿元在梵净山麓新建饮用水生产线。 一路走来,变化巨大的铜仁市令观摩代表欣喜不已。“亲商为民显真情、服务至上无止境”——生态资源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农夫山泉成功落户,让铜仁的优质水资源与国内优秀企业“优优对接”;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的作用“亲情招商”,引进百丽鞋业入驻,成为百丽集团在西南地区投资建设的唯一大型鞋类生产基地;无中生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填补了铜仁纺织工业发展空白,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注入强劲动力。 “只要看对了,选准了,着力解决好思想思路问题、作风环境问题、方式方法问题,敢想会干,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道路必将走得更宽、更快、更有成效。”这样的认识在代表中间产生了强烈共鸣。 成功经历项目观摩“大考”,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既深受鼓舞,更感到责任重大:“观摩会是省委、省政府抓重点促全局的方法。碧江区将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在守好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力争到2015年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推进资源最大化利用 实现变废为宝 走进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一幅“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宣传语特别醒目——这是贵州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全省“四化同步”推进示范区和“扩大开放、吸引外来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样板园区。 笔直的公路两旁,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干的缝隙在地面呈现出优美的图案;干净整洁的街道、门头风格基本统一的临街商铺,进入大龙工业园区,处处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 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四周栽种着颜色各异的鲜花,空气中没有异味,初到贵州省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确实很难相信如此环境“主打”重工业产业。 经营范围为锰系列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的贵州省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大龙煤电锰一体化烟气脱硫循环经济项目的先期实施单位。由该公司投资的煤电锰一体化汇成烟气脱硫项目立项批复后,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成功试产。该项目可处理大龙发电厂烟气能力为30万标准立方米/小时,由烟气脱硫生产的产品年产量为12万吨普通硫酸锰、3万吨高纯硫酸锰、6000吨高纯四氧化三锰。 “项目能把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充分的吸收,然后和二氧化锰经过浆喷、逆流、还原,变成电动汽车用的材料高纯硫酸锰……。”喇叭里传出的解说词引起了观摩代表们的关注。为探究竟,代表们一路跟着工作人员走进车间,地上堆放的物料、展示柜里陈列的产品,统统都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该公司总经理肖军介绍:项目整体建成后,各种硫酸锰年产将达26万吨,而硫酸锰和后续深加工的锰系列产品年产值总额将超过12亿元,年利税将超过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二期与西南能矿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热电联产动力车间项目,将采用专利技术创新提升传统工艺,大大降低锰系列产品生产成本,作为真正意义上实现煤电锰一体化示范项目,能有效解决电厂烟气中含硫成分对环境的污染,变废为宝,为大龙发电厂节约上亿元环保费用。 转型升级、变废为宝。观摩代表们一致认为:铜仁市因地制宜,做到循环利用、吃干榨尽。 “打造全球新能源基础材料基地”一行大字,在大龙开发区重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厂房外墙上特别明显。该公司实施的重金属回收处理中心项目,主要收集处置含汞废触媒、含汞盐泥、有色金属冶炼含汞、铜、锌、硒、锑的渣及烟尘等。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为20046万元,年处理各类含汞危险固废物56000吨,项目达产达标后年销售收入可达4.2亿元, 年利税总额1.2亿元。 该公司董事长赵应黔介绍:该项目对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必须的涉汞助剂集中组织和生产,有利于国家对汞的流向监控,减轻国家层面的汞扩散。也有力支撑了国家对世界做出的限汞减排的承诺。 “通过观摩大龙开发区几个项目,资源循环利用、消化工业废物,实现变废为宝,值得借鉴和学习。”走出车间,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若有所思。几分钟前的所见所闻让他更坚定发展的信念:下一步,我们要紧紧守住“两条底线”,金钟园区建设定位要高,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决不引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对新老企业加大环保设施建设以及监测力度,做到所有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大企业升级改造力度,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农业项目注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循环发展,做到零排放;加大现有河流和森林的保护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特别是金钟园区力争今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 “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用实践证明:任何事只要想去做、用心去做,即可做到“无中生有”、“小题大做”。 盘活资源创新模式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到德江县,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等成为观摩代表的热议词汇。 德江新区70米宽的大道上车来车往,道路两旁高楼林立,距公路稍远的地方,上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一字排开,这些楼房是为大批进城的农民、城市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等量身定制的,让农民就地成为产业工人,开启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这是落实全省主基调、主战略,体现疏老城扩新区、新区与开发区互动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德江县委书记张珍强介绍,新区含两个市级城市综合体及一个省级城市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德江县新的政务服务中心、生态休闲中心、民族医疗中心、汽车物流中心、商贸居住中心、科教文体中心。 来自荆角乡关林村的杨慧,大学毕业后成为德江县三诺科技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从事财务工作。她说,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开发区找到了工作,包括以前外出打工的部分村民如今也回到家乡创业了。 有了产业和人气,各方人流、资金流慕名而来,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动力和生机。德江县三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段绍华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创税收8亿元以上,同时可吸引6000人就业。 德江县近年来投入6亿多元,收储城市土地近2万亩,通过有计划出让土地近2000亩,实现土地收益16亿元,既破解财政困局,又防范债务风险。“德江城市经营模式”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还积极探索推行城市公交站台、城市公厕、城市户外广告、城市环卫等公共资源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由市场主体来建设、经营,为城市建设管理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 有效利用移民搬迁和征地拆迁统一规划建设的德江县微型企业创业园,目前已扶持引进微型企业105家,带动就业600余人。该园是全省第一个集中、上规模的微企创业园,创造了全省微型企业发展“德江模式”。 省财政厅厅长李岷表示,参加这次现场观摩会,感触最深有两点:一是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这个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二是产城互动这个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市、县。 然而,德江县只是铜仁市产城融合发展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观摩代表走访大龙开发区、碧江区,看到在产业带动下,众多的小城镇得以拔地而起,涌现出一批以产业聚城、以城兴产的新型城镇。 铜仁市在城乡统筹规划中,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的思路,统筹谋划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注重园区和城镇化相互融合,实现产城共进,同步运营。 如何让农民愿意搬进城,城市留得住人?答案就是“产城一体化”。观摩代表们感言: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正成为铜仁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力拉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