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非洲是“输血”加上“造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06 16:3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最近几天,国家总理李克强相继访问非洲四国及非盟总部。电视上可以看到,总理每到一地,欢迎的非洲朋友都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还有,总理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合影,感觉也与众不同--宾主双方都是笑得那么热烈,那么轻松,那么开怀,那么坦诚。

    这是继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之后,中国领导人再次踏上非洲土地。此次总理出访,还有纪念当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10国50周年的特殊涵义。

    并且,李克强总理还带着许多厚礼--有新增的百亿美元贷款额度,有千万美元的无偿援助,有1.8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此外还有产业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若干领域深化合作的许多工程项目。

    老友相见,气氛融洽,场面热烈,但是不出所料也出现了一些一贯看热闹的,说中国这是要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其实,这种说法不仅是对中国的污蔑,而且是对非洲的歧视。难怪不少非洲国家领导人听不下去,反唇相讥。

    在历史上,非洲深受殖民主义之苦。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几百年间,从非洲无情掠夺金银、钻石、矿产、农产品甚至人口,贻害不浅,后遗症多多。一直到今天,非洲还是全球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大陆,很大原因就是拜西方殖民主义所赐。

    中国和非洲人民都最清楚,中非之间,不仅是朋友,而且是患难兄弟。中国和非洲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有古老灿烂的文明,都有勤劳勇敢的人民,也都有被掠夺被奴役的悲惨的近代史,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些共同点,使得双方有着相似的骄傲,有着共同的苦难。荣与辱,伤痛与敏感,中非之间可谓“感同身受”。

    正因为此,从上世纪老一辈领导人开始,中非之间建立起来的友谊就牢不可破。中国哪怕在最穷的时候,也勒紧裤腰带,帮助非洲兄弟修铁路,建医院,全力付出,不讲回报。笔者恰巧认识多位有着“援非”经历的工程和医疗领域老同志,他们当年援助非洲的干劲、热情和对非洲人民的真情,令人震撼,令人感动。非洲人民也最讲情谊。那时候,中国在世界上被西方国家孤立,是非洲兄弟齐心把中国“抬”上了联合国席位。几十年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非洲国家也一向与中国站在一起,不讲条件,休戚与共。因此,对非洲人民的友谊,中国同样倍加珍惜。

    感情是可以随着血脉传承的。笔者好几个去过非洲的朋友讲,在非洲,只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哪怕只是因为有一副中国面孔,非洲群众都很热情,很亲近。这种亲近感,是发自内心的,是朴实真诚的。

    最近这些年,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提升。目前有2500家以上的中资企业在非洲经营,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在非洲大陆作用越来越大,引发某些国家的紧张情绪。但是,50年来中非人民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结下的友谊早已牢不可破。

    况且,中非之间又迎来了合作发展的大时机。当年,中国能力有限,援助非洲还需要“勒紧裤腰带”,今天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拿出更多的技术和经济力量与非洲国家携手发展,况且我们还有发展的经验。同时,非洲的发展正被全球瞩目,也需要将其拥有的丰富的劳动力、物产资源和市场转变为经济提速的动力。中非之间互有抓手,互为动力,相得益彰。

    不过,在一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眼中,看待中国和非洲合作的动机总是习惯性蒙上有色眼镜。事实上道理很简单,李克强总理用一句非洲谚语说得很清楚:独行可能走得更快,但结伴才能走得更远。几十年来,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今非昔比。而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利益,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不愿意兼容,因此不欢迎中国的崛起,试图再次对中国实施压制。因此,对于中非之间合作升级,他们不愿乐见。

    对于这点,非洲人民很清楚。埃塞领导人穆拉图就说,中国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以及地区和国际事务时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而且在国外开展经贸和投资活动时不附加任何条件。事实正是如此,对于非洲,中国从来愿意毫无保留地共享先进技术与发展经验。此次李克强访非提到在非洲建立高铁研发中心,就说明中国援助非洲是“义”字当先,不是贩卖产品,而是真正输出技术和经验,是“输血”加上“造血”。在这点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隧道工程专家王梦恕也向媒体直言,建立高速铁路研发中心,可能意在为非洲培养铁路人才。

    非洲是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经历相似、发展任务相近、精神追求相通。知冷知热是兄弟。兄弟相亲,旁人说三道四也枉然。所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之说,不会让兄弟睨于墙,只会让人更看清中非之间兄弟之义,以及全球视角下国与国往来的远近亲疏。(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