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0日南京市决定街巷违停均由城管贴罚单以来,截至21日,该市主城区城管开出罚单4500张,清拖违停3000多辆。 尽管社会各方对于该不该让城管参与贴罚单尚存疑虑,但南京的实践表明,城管参与车辆违停管理,大大弥补了交管部门警力不足,效果十分明显。不过,短短十来天就开出罚单4500张,平均每天数百张,这固然说明一些车主不自觉,违停现象比较严重,但也有人担心,如此高频率的罚单,会不会是“罚款经济”下的“蛋”? 这种担心源于人们对既往新闻的记忆。曾几何时,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有的地方创新了诸如让工资与罚款挂钩等强化执法力度的激励机制,可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健全,执法为民最后变成了执法为罚,创新没有催生城市治理水平的质变,却产生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罚款经济”。现在,城管也能参与贴罚单了,这一创新会不会重蹈覆辙? 要消除这种顾虑,有关部门首先必须强化“创新为民”的理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舒心,而不是别的什么创收或者“罚款经济”。为落实“创新为民”,必须把执法为民、管理为民的理念深深烙进每一位城管的脑海,同时禁止个人利益与罚单多少挂钩,在机制设计上根本消除执法为罚的存在基础。同样是5月22日消息,为鼓励拼车,无锡市建立了全省首条拼车专用车道,引起各地车主“羡慕嫉妒恨”。这是因为很多车主都想拼车,可因为政策不允许,愿景一直未能达成。值得深思的是,尽管有专家表示,拼车专用车道在很多地方都有条件推行,但一些地方仍然坚持认为,无锡的创新“无操作性,暂不考虑”,这就让人纳闷:为什么城管贴罚单、停车阶梯收费等城管创新很容易推行,而“拼车专用道”、“自行车绿道”、“公共自行车”这类创新却举步维艰,莫非区别在于有的创新有利可图,有的创新无利可揽? 有利可图就积极推进,无利可揽则漫不经心,这样的管理不是老百姓需要的管理。城市管理创新理应强化为民意识,以百姓需不需要、乐不乐意、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相信,假如“创新为民”落到了实处,人们就不用担心城管贴罚单会变味跑偏,也用不着揪心“拼车专用道”、“自行车绿道”、“公共自行车”总是步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