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创绵竹,去年的芦山地震让雅安再遭创伤。本报记者上周跟随江苏省红会及捐赠者代表一行重返四川地震灾区,在浴火重生的绵竹、雅安大地上,如今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灿烂的是人们的笑脸…… 在雅安市中里镇龙泉村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现场,初具规模、造型风格整齐统一的房屋掩映在山林之间。“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四川江苏江苏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重建办副主任丁地禄告诉记者,重建资金有限,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我们村是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九成以上房屋都在芦山地震中受损。”正忙着粉刷自家新居的龙泉村干部汤颈松说,“江苏人民帮我们建设起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我向银行无息贷款造起了这幢两层小楼,每一层有四五个房间,卫生间、高标准厨房等一应俱全。”新村还将搞起生态旅游,集山水旅游、农业观光于一体。 在雅安市碧峰峡镇中心小学,几个年级的孩子还依旧挤在板房里上课,一两公里外,新校舍正破土动工,这是江苏省红十字会的一个援建项目。“新校舍投入1676万元,全部来自江苏红十字会。”现场一位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建的校园总面积698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4800平方米、新运动场6000平方米。昆山台资企业宝成集团曾捐1000万元,其特别助理陈建中为孩子们即将用上新校舍感到高兴。 雅安一年小变样,绵竹则是六年大变样。下了成绵高速,便是苏绵大道立交桥。六年前的绵竹,满目疮痍,近1.2万个生命就此消失,50万群众受灾。如今在孝德镇大乘村、遵道镇棚花村、金花镇玄郎沟村等地,农民新居透着独特的“苏南味”,书写浓浓的江苏人民援建情,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一景。在绵竹中学、南轩中学、汉旺学校、富新二小等学校,学子们在建设一流、设施现代的新校园里快乐学习。 绵竹汉旺镇的时钟,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汉旺老镇断壁残垣,已成为一处地震遗址。在江苏援建下,距汉旺老镇不到2公里的汉旺新城如今置身于一片25万平方米的“绿肺”之中。在汉旺镇人民医院,正就医的78岁老人秦希福告诉来自江苏的亲人:“我们家两个老人加起来150多岁了,到老了反而住进60平方米的新房子,从山上搬到现在宽敞明亮的小区。”老人家原先位于半山的老房子在地震时塌了,是江苏人民帮助他们重建起了家园,“现在不仅住得好,医院卫生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看病有报销,老人还有减免政策,什么都不用愁了。希福希福,我真的要惜福啊!” 一条条公路,以江苏地名命名,一片片带有江南韵味的新建小区,更矗立在绵竹人心中。“灾后,江苏全省援建绵竹达110多亿元,项目有295个。”绵竹市副市长王英说,江苏人民的无疆大爱,为绵竹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绵竹人民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绵竹人民将永远铭记、世代相传。(记者 王 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