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从“非诚勿扰”说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2 21:2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郝薇薇)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日前再次触碰中日首脑会晤话题,称不应有不满足某种条件就不能举行首脑会晤的做法。言外之意,中日领导人需“无条件”会晤。中国外交部11日回应:非诚勿扰。

安倍政府一遍遍高喊会谈,表面做苦情与无奈模样,私下却兴冲冲地干着伤害对话对象情感、损害对话对象国家利益的勾当,言行背道而驰,毫无诚意,碰钉子是自讨无趣。

明眼人都看得出,安倍政府之所以高唱首脑会谈“苦情戏”,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无辜乃至受害一方,然后将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这种转移矛盾、转嫁责任的手法是安倍政府的惯用伎俩,熟知安倍等人言行的人早就不以为怪。

西语独立网站“起义报”日前刊登一篇题为《日本在龙面前玩火》的文章,作者就日本政府不断挑衅中国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日本正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挖掘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与非理性仇恨,在国内煽动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转移民众对国内社会经济问题的不满和关注。

就安倍而言,“中国威胁论”的“利用价值”又不仅于此。自上台以来,他先是搞“历史修正主义”,进而挑战“河野谈话”、“村山谈话”,又到硫磺岛、缅甸祭拜二战阵亡的侵略日军,在右翼道路上一路疾奔,直至不久前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从而开启了日本成为军事大国、走上军事冒险之路的大门。

“图穷匕首现”。安倍2012年底就职前曾明誓“我决心完成使命”,其“使命”至此昭然若揭,以至于《华尔街日报》称其为亚洲“最危险的人物”。

说到底,挑衅中国是日本右翼的伎俩,“中国威胁”是其子虚乌有的幌子,在中日首脑会晤问题上大唱苦情戏同样也是并不高明的骗术。但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长袖善舞,此种“蛊惑之术”仍有不可小觑的欺骗性。

安倍上台后四处兜售“价值观外交”、“自由繁荣之弧”,时不时拿经贸合作与防务合作做“诱饵”,甚至披上了“积极和平主义”的外衣,这一切无非是在极力掩盖他欲重建日本军事大国地位、走军事冒险道路的勃勃野心。

但这样的伎俩却也让个别国家“中了招”。安倍最近走访澳大利亚,澳总理阿博特非但对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表示支持,还“十分钦佩”二战中袭击悉尼的日本潜艇兵所展现的“技能与荣誉感”。对于在二战中与澳大利亚携手作战的中国,澳外长毕晓普竟然表示,要采取“强硬立场”,以捍卫“和平、自由价值观”。

对于澳大利亚高官的“勇敢”言论及其是非感,安倍等日本右翼势力当然暗喜不已,国际舆论则大跌眼镜。英国《泰晤士报》提醒阿博特,当年曾有近万名澳大利亚官兵死于日军枪下、大约8000名澳军战俘被日本人“极端残暴”地对待而丧生;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也心痛地说,这是在“诋毁澳大利亚自己的历史”。

或许澳大利亚高官忘记了日本二战期间对达尔文的60多次空袭以及在空袭中失去的数百条生命,但澳大利亚老兵并没有忘记,起码没有失去基本的是非判断。澳大利亚退役和现役军人联盟主席肯·杜兰表示,许多老兵并不认为日本兵的行径有什么荣誉可言。如果澳大利亚高官要捍卫的是这样的“和平”和“自由价值观”,还应三思才好。

1941年,日本为转移侵华战场压力、转嫁国内经济资源危机,以偷袭珍珠港的方式将更多国家卷入太平洋战争的漩涡。当下的亚太,虽蒸蒸日上且充满希望,却仍是一个危机潜伏的地方。一些人认为,安倍的一系列行径,如参拜靖国神社、歪曲慰安妇历史、强推保密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或是日本的内政,最多不过是日本与中国或韩国之间的事。然而,一旦危机如73年前突然降临,又有谁能真正置身度外?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岂止只是关乎中、韩两国的事情!

“非诚勿扰”是一句中国当下的流行语,这里不单涉及中日首脑会谈,也可以提示世人,对“蛊惑术”应保持足够清醒!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