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22日电(记者 罗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2日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开展了今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5次下潜。航次现场指挥部决定,“蛟龙”号23日将连续第3天下潜,新华社记者将随潜水器下潜作业。 据介绍,“蛟龙”号当地时间22日7时16分被布放入水,17时31分回收至甲板。本次下潜最大深度3142米,水中时间达到10小时10分钟,其中海底作业时间达到7小时15分钟。 本次下潜作业中,“蛟龙”号进行了近底航行,观察富钴结壳和巨型底栖生物并拍摄高清视频和照片。作业共采集到海绵样品2个,珊瑚样品1个,海葵样品1个,海底水样1份以及沉积物样品3管,并对舱内人员进行了生理心理测试。 科考队专家根据“蛟龙”号本次在海底开展的调查分析认为,“蛟龙”号本次下潜的水深段存在大量陡坎阶地地形,初步判断由滑塌沉积作用形成,且在该地形之上还存在次一级陡坎地貌。该地形微地貌变化复杂,以砾石和沉积物为主,砾石之上有很薄的铁锰氧化物,不利于富钴结壳生长发育。 航次现场指挥部表示,鉴于潜水器性能状态稳定,作业现场海况良好,“蛟龙”号将于23日在采薇海山北侧连续第3天进行下潜作业。届时,新华社记者也将搭乘“蛟龙”号下潜,见证“蛟龙”海底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