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企合力迎大考——沙洋玻璃产业转型启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26 10:07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24日,位于沙洋经济开发区的湖北明弘玻璃有限公司二期工地建设热火朝天,1000米生产线投资5.5亿元,其中仅500平方米的熔化炉基建就投资1亿元。

    当下,整个玻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且今年国务院41号文明确提出,要淘汰平板玻璃3500万重量箱的落后产能。

    形势如此严峻,明弘逆势而上,信心从何而来?沙洋玻璃产业危中寻机、转型发展给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一:政府大讨论转观念

    沙洋玻璃产业始于1982年,从后港镇起步,拥有玻璃企业4家,总共竖起16根烟囱,落后产能1100万重量箱。

    2010年,国家启动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淘汰计划,逐年下达淘汰指标。环保部也出台新的平板玻璃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号称玻璃行业史上最严要求。全国玻璃产业面临“原材料涨价、产能过剩、环保苛刻”的严峻局面,不少企业破产。

    沙洋玻璃产业面临生死抉择。回想艰难时刻,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记忆犹新,“经过30多年发展,沙洋好不容易形成这么个优势产业,难道就这么垮了?财政收入锐减1/3不说,还会导致3000名工人失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场“沙洋玻璃产业何去何从”的大讨论迅速展开,大家认为:沙洋工业基础差,仅有的玻璃产业也因科技含量低面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虽然不能改变国家政策,但可以研究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危中寻机。

    副县长李旭祥说,地方政府不转变观念,产业转型落不到实处。县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到外地学习转型经验,分析玻璃产业发展形势,最终在全县上下形成“不转型就没有发展,不转型就没有出路”的共识。

    如何转?李旭祥说,转型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而是在稳定地方经济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转型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只有紧密团结合作,才能闯出一条新路。

    启示二:企业勇创新转技术

    提档升级、转型发展,县政府与明弘玻璃一拍即合。2011年,明弘玻璃从后港搬到沙洋经济开发区。按照省发改委要求,产能实行“等量置换”,即明弘玻璃新上项目总产量不能超过沙洋全县玻璃产业原有总产量。

    一根烟囱就是一条生产线,16条生产线全部转移到2条生产线上来,沙洋玻璃产业1100万重量箱产能等量置换给明弘玻璃,其他小型玻璃企业则转型做水晶球等产品,错位发展闯市场。

    2011年,明弘玻璃投资5.5亿元新上一期生产线,核定产能550万重量箱,2013年建成投产。2013年底,明弘玻璃又兴建二期项目,投资6.5亿元,核定产能550万重量箱。

    走进明弘玻璃一期车间,高温如火,人靠近铁炉,瞬间全身湿透。1000米生产线上,用工不到20人。

    这头进去的是石英砂、烧碱等原料,那头出来的是晶莹剔透的玻璃原片。投料、传输、切割、包装,都是全自动机械操作,只在品质监测环节由人工完成。

    明弘玻璃董事长王明洪介绍,新上2条生产线全部采用国际最先进的LOW-E平板玻璃生产技术。与以前相比,现在2条生产线每年可减少燃煤6万多吨,用余热发电5000万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万吨,减少用工500多人。今年又投资1500万元建脱硫除尘设备,每月运行成本100万元,与国家环保部门在线监测相连,达到国家最严环保标准。

    2013年3月,一期顺利点火,至去年底,9个月产值6亿元。今年1至6月,产值5.29亿元。王明洪说,“点火以来一直产销两旺,最高峰一天销售120万元。”

    一期项目投资5.5亿元,销售6亿元,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成本。尝到了转型的甜头,明弘玻璃信心大增,去年底又兴建二期项目。王明洪说,二期今年10月可按期点火,两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20亿元。

    启示三:政企紧合作转产业

    谈及企业逆势上扬的原因,王明洪说,国家淘汰的是落后产能,市场还是存在。只有找到市场,转型才有信心。沙洋玻璃产业毕竟发展了30年,积累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拥有20多个省市的优质客户。

    同时,县政府支持转型的力度大、措施硬。

    帮助企业“找新市场”。政府请来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召集企业座谈,分析市场走势,认为今后十年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黄金十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为玻璃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更加坚定了转型信心。

    提供资金争取政策。3年来,县政府调度资金上亿元支持玻璃企业转型。2012年县里争取中央奖励资金1091万元淘汰落后生产线3条。2013年又申报4条落后生产线淘汰补助资金1773万元用于转型发展。今年,沙洋县利用荆门市被纳入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的机遇,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转型。

    主动跑腿积极协调。明弘玻璃新建一期时,县主要负责人带着企业老板到武汉跑环评、跑贷款,亲自督促土地征用和拆迁。荆玻集团新上石英板材、彩色酒瓶等项目要征地,县里采取分期偿还等灵活办法,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沙洋玻璃产业成功转型,吸引外商纷纷前来投资。2013年全县引进玻璃建材企业16家,其中金艺立水晶项目就投资60条水晶工艺品生产线,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目前已试生产。在明弘玻璃厂区旁,县里预留千亩土地,建设玻璃深加工产业园,生产汽车玻璃、钢化玻璃,液晶玻璃等,可增值30%。

    三年矢志转型,沙洋玻璃产业重新焕发生机。2013年全县玻璃产值30多亿元,税收40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县玻璃产值17.52亿元,同比增长20.6%。(记者 罗序文 杨富春 通讯员 王家平 何长青)

责任编辑: 司徒宇乾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