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打呼噜”的万亿资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9-04 10: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两天后,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的相关意见,他要求财政的钱怎么花的,干了什么事,要让老百姓知道,花得合不合理要接受社会监督。除了强化监督外,李克强还特别强调公共资金的效率,把那些躺在账上“打呼噜”的钱,真正用在有利于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

    这样沉睡的公共资金其实并不少,去年以来,李克强就力推审计署彻查整顿各部门各种名目的“小金库”。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就披露,2013年审计9个省本级、9个市本级和18个县发现,通过将财政收入滞留在财政专户或过渡户等少反映收入823.31亿元。这还是部分省市的情况,若扩大到全国,其金额可能有一两千亿元。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及时发挥效益,恐怕也会产生一波“微刺激”效应。

    沉睡的公共资金可能还不限于财政专户上,公开报道显示,自1998年实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至今,我国收缴的维修资金在5000亿元左右。这笔钱因申请手续繁琐、过程艰难,被称为“沉睡”的资金。另外,中国失业保险金结余3000亿,也被称为沉睡资金;同时,全国6万亿住房公积金一半也在“沉睡”。

    上述资金可能囿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并不能轻易被唤醒,它和小金库的“沉睡”资金性质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属于公共资金,无论是作何用途,积极发挥资金的效用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就说,若干年来,很多财政资金在各部门、地方的账上“打呼噜”,有些已经沉淀了10年,甚至20年,造成巨大的浪费。他强调要“唤醒”那些常年沉睡的资金,提高结转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想唤醒那些“打呼噜”的公共资金,既需要制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政策的有力执行,还要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国务院不发空头文件。具体而言,它可能涉及三个层面的举措。

    首先,唤醒一些公共资金,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让一些旧有的体制机制与时俱进。比如沉睡的养老基金、企业年金、公积金、公共维修基金等,有媒体曾建议这些总量高达10万亿的公共资金能够进入股市,这样能发挥股市的财富效应,继而拉动内需、繁荣市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这些资金是否都进入股市还可以商榷,但是着力提高这些沉睡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是改革方向。而这可能需要修改一部分约束当前“沉睡”资金的行政法规,而如何运作这些资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它增值,并且带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还需要专门的顶层设计。

    其次,对截留、挪用、滥用等原因造成公共资金沉睡的主体要严格追责。一方面,“打呼噜”的资金可能会被收回,正如李克强会上所言,“根据修改后的预算法和新推出的改革方案,再有长期不用的沉淀资金,我们就要收归中央财政,让它们真正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造成资金沉睡的主体要被问责,通过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那些违规违法行为,督促各级政府和部门用好“趴”在账上的沉淀资金。

    再次,被唤醒的公共资金要用在有利于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比如,上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评估单位提到发现“扶贫工作资金到位率不足”等问题,李克强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则,积极盘活存量资金。他说,“以前我们有规定,‘买酱油的钱不能拿来买醋’。现在明明缺‘酱油’,人的健康都要出问题了,买‘醋’的钱还放在那儿不能动。有些不合理的规定要改革!”显然,那些将被唤醒的庞大资金必须有合法合规的用途,不能为花钱而花钱,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通过精准地投入,既促进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田享华)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