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下潜确认洋壳断层对海底热液区有控制作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01 11:26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向阳红09”船2月1日电(记者 张旭东)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月31日继续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下潜,科学家在海底观察确认洋壳断层对海底热液区和烟囱体喷发有明显控制作用。

    搭乘“蛟龙”号下潜的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说,“蛟龙”号作业区域在龙旂热液区南部,这里的热液区范围虽然不大,但很特殊,烟囱体十分高大。通过观察确认,这个热液区除存在近东西向洋壳断层外,还有近南北向洋壳断层,洋壳断层对海底热液区和烟囱体喷发有明显控制作用。

    此外,“蛟龙”号当日采集了近底5米的背景海水8升,获取了大烟囱风化崩落到其基部的硫化物样品1块0.68千克、氧化物1块0.26千克以及热液烟囱附近的玄武岩样品1块6.2千克。

    周怀阳说:“以前通过温盐深仪取样时,都取不到离底这么近的海水,因为担心温盐深仪碰到海底。这体现出‘蛟龙’号的作业优势。”

    “蛟龙”号还首次成功使用激光标尺在海底开展作业活动。周怀阳说:“激光标尺有两条间距10厘米的激光,射在烟囱体上后潜水器拍摄视频和图片,回来后就可以利用图像资料测量烟囱体大小。这次下潜,两条激光在岩石和烟囱体上都进行了测试。”

    据当日担任“蛟龙”号主驾驶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傅文韬介绍,在海底作业中,潜水器的槽道桨工作出现异常且伴随接地值异常升高。在故障无法排除的情况下,根据下潜作业规程,现场指挥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决定潜水器抛载返航。

    “蛟龙”号目前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计划下潜10次,3月20日结束整个航次任务。

    海底热液区一般分布在洋中脊等有岩浆活动的区域,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因此海底热液区是海底资源的富矿。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