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治理转型了,考评指挥棒也要跟着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18 20:4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上海3月18日电(记者 李荣)上海基层治理进入“改革进行时”,城乡街道和村居回归公共服务职能。记者新近在沪郊嘉定采访发现,当地对村居的考评细则“面目一新”:安全、环境等“公共项”上升为主体,治理缺失点直接与“减分项”挂钩,居民和村民的评价占据应有的权重。 

“考评是一根指挥棒。基层治理转型了,考评的指挥棒也要跟着变。”嘉定区社建办副主任强仁良说。当地,这个被称作“600分评级”的新考评细则,刚刚经过1年的运行,出了第一个考评结果。一些评级较低的村居,“脸上有点挂不住”。翻阅评级材料,基准600分中,“减分项”订得很细,比如火灾万人受伤率大于1,扣10分;自办酒席食物中毒人数10人以上,扣10分,直指基层治理的细节。

基层是民生“最后一公里”地带,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如何摆放,需要重新思考。上海从今年开始取消城区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在郊区则逐步理顺村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条件的实行“村经分设”。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应该回归到公共服务上来,在解决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时,不流于形式,不简单设临时“浮桥”,而是着眼长效。

在采访中,一些村干部说,过去每到村书记的例会,大家只讲可支配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谈到社会管理往往认为是“虚的”,拿不出“实打实”的“硬杠杠”。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社会治理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需要合情合理又有效的“实招数”。干部考评及时地转型,并且转“细”,才能与实际情况合拍。

差别化考核,也是基层干部的一个呼声。在嘉定的这个“600分考评”中,城与乡之间,回归公共服务的原则“同”,而考评的细目则有异。在农村地区,除了整治违法建筑之外,还增加了违法用地治理的内容,并进一步延伸至农村资产、资金和资源的管理。“差别化考核,就是避免一刀切,注重实效。”嘉定区农委干部李泉有说。像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华亭镇,如果在考核上与工业地区一个样,最终的结果是特色反映不出来,没有用武之地,工作肯定会流于形式。

考评绝不是部门上下的“自娱自乐”,应该让居民和村民的评价拥有“权重”。目前,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抽样民意调查,已在考评结果中得到了反映。而在江桥等乡镇,更是在公共事务中探索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五步”决策法:听取民意提议项、商议评议再审议、户代会表决成决议、全程公开受监督、跟踪反馈促整改。有一次,一个村提出一个议案,大部分户代表认为时机不成熟,最终未被提交表决。相关的社区管理专家认为,这是基层治理成熟的表现。

责任编辑: 陆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