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仲裁事业快速发展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25 20:2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王希)近年来仲裁在我国快速发展,已成为市场主体定纷止争的有效方式,而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仲裁有望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记者在25日举行的“中国仲裁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的。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沈四宝表示,目前我国已组织起了仲裁专业队伍与机构,司法部门依法保障仲裁活动成为常态,同时大多数仲裁机构国际视野基本形成,为下一步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仲裁业发展前景,与会代表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中国企业在对外经贸交流中发生的争议,必然会衍生出国际商事仲裁需求。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于健龙说,我国仲裁业应不断推进改革,深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努力提升中国仲裁的影响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可靠、公信力强的仲裁法律服务,让仲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也将对仲裁行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例,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各行业深度融合,可能出现新类型纠纷,挑战现行规则;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对仲裁机制本身也有影响,仲裁行业需要加快调整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涉外商事仲裁制度。1995年仲裁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仲裁事业进入了新阶段。截至目前,我国仲裁机构已达235家,年受案量从1995年的千余件增长至去年的11万余件,年受案标的额从数十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约2600亿元,案件当事人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 刘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