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全国平均日照58.9小时 破历史同期最少记录 刚刚过去的11月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国平均日照最短的一个月。据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58.9小时,而常年同期日照时数为151.5小时,而此前1967年11月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104.69小时,成为第二低。 雨雪、雾-霾轮番来袭 我国东部大部地区无阳光 以北京为例,11月初以来,北京陷入雾-霾、雨雪、雾-霾的循环中。11月2日至4日,华北黄淮出现中度霾天气;6日,北京迎来今年入冬后第一场雪;1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霾黄色预警;18日,北京再次开启新一轮雨雪模式;27日至12月1日,北京更是迎来今年最强雾-霾天气过程,连阴寡照的持续日数达20多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告诉记者,同北京一样,11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地区笼罩在云层之下。“除了我国西部,大部地区都见不到阳光。”孙军告诉记者,“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南11月份大都是阴雨天气。” 除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南疆盆地阳光比较充足外,山西中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西部比较幸运,能够在大片云层下面独独接收到阳光的照耀。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20多天,直到23日至26日,北方受强冷空影响,云层被短暂“吹散”天空转晴。但由于风向、风速以及水汽的影响,27日华北黄淮又迎来入秋以来最强雾-霾天气过程,11月3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霾橙色预警。 中高纬环流形式稳定 冷空气活动较弱 11月初以来,受稳定的环流形式影响,我国并无明显冷空气东移南下,容易形成云层。 孙军向记者介绍道:“中高纬地区东西向等压线比较平直,波动较小,环流形式比较稳定,意味着冷空气活动不强,而且持续时间也较长。” 此外,副热带高压系统持续稳定在华南上空,南方的暖湿气流容易输送到北方,因此北方水汽条件比较好,从而造成天空云量较多。 “虽然中高纬度环流比较平直,但还是有弱冷空气活动,冷、暖空气在我国中东地区长时间交汇,因此带来阴雨雪天气。”孙军进一步解释说,直到23日一股强冷空气将水汽压向南方,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条件转差,南方水汽输送不到比较北的地方,云层会慢慢解开,透出阳光。 然而,虽然26日阳光出现,但伴随着冷空气而来的降温将使得气温“大跳水”,无论南方、北方,虽然有阳光,但气温较低。 多地产生寡照灾害 农作物受影响较大 由于每日日照不足,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大部地区均出现农作物寡照灾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均受到影响。据河北省赵县永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指出,由于日照少,大棚里的西红柿不但不生长,湿度高还容易得灰霉病,出现烂果。 据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南方大部自11月4日以来多阴雨天气,雨日达9天至14天,累计降水量明显偏多,最多的地方较常年同期偏多4倍以上;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寡照情况突出。尤其是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日照时数达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平均每日日照不足两小时。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钱拴指出,日照偏少的情况主要对设施农业不利,导致设施蔬菜生长缓慢,容易发生病虫害。同时,降雨偏多、寡照突出也致使江淮、江南、华南西部和北部等部分地区秋收秋种进度缓慢。专家建议,受寡照影响地区应加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注意温棚保暖,适当补充人工照明,减轻低温寡照天气的不利影响。 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将有6℃至8℃、局地10℃降温;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西部降水偏多,12月3日至5日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低2℃至4℃,对秋收扫尾及冬种不利,也不利于冬小麦、油菜和经济林果生长。(记者 申敏夏 段昊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