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30日电(记者 赵春晖)75岁的乃买提·毛拉终于在有生之年喝上洁净的自来水,再也不用和牛羊同饮一池水了。 乃买提·毛拉所在的新疆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自从今年秋季,托万克霍加瓦斯喀克村接通了自来水,乃买提·毛拉和1360名村民就彻底结束喝“涝坝”水的历史。 数百年来,作为乡村的蓄水设施,“涝坝”在天山南北的乡村和牧区随处可见。每年夏季渠道来水时,农民将水灌满挖出的土坑,供一年饮用,需要的时候挑水回家过滤或沉淀后使用。由于长时间储存,加上人畜共饮,“涝坝”水污染非常严重。由于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在托万克霍加瓦斯喀克村,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 “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在家里就能喝上干净的水。”乃买提·毛拉说。这位古稀老人只是新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受益的千百万农牧民之一。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最新统计,在过去的5年中,新疆有360万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至此,新疆累计已有1168.9万农牧民喝上“安全水”,占当地农村牧区总人口的96%以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加大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大批引水、集中供水工程,让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的数百万农牧民远离了“水荒”的威胁。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大部分农牧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新疆农牧民饮水工程重点已由“解困型”转向了“安全型”。 从“涝坝”水到自来水,这一转变见证了新疆农牧民生活的变迁。如今,在南疆地区一些村庄仍保留着过去供水的“涝坝”,不过这些“涝坝”现在只供部分牲畜用水,它们过去所承担的生活用水职能现在被越来越多的机电井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