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课题组调研报告指出 七大短板制约上海发展 创新能力是补短板关键
“领先地位下降,影响战略资源集聚”、“生活成本过高,阻碍转向创新驱动”、“制造业竞争力不足,凸显国企软肋”、“郊区发展缓慢滞后,发展水平摊薄”、“社会组织发育不足,政府压力日增”……上海民建市委1月11日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提出,上海发展存在七大短板,体现在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而上海补短板的关键就是抓创新能力的不足。 “在新常态下实现协调发展,关键要解决短板制约。”上海民建市委主委周汉民在1月11日召开的民建“两会新闻通气会”上说,上海市委号召大家“补短板”,而补短板前先要找到短板。民建市委最近组织课题组花了1个月调研,找上海发展的短板,总结为“七大短板”。 随着四大自贸区成立,上海自贸区不再保持原有“一枝独秀”地位。此外,上海最先开展国资国企改革,平台化运行等都是上海首创,但相关成果总结少,较少引起全国关注。 课题组认为,在发展模式方面,上海生活成本过高,出现“未富先高”现象,阻碍年轻人、阻碍外地优秀人才来沪发展,而这些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如何减缓商务成本、运营成本等过高过快上升,已是当务之急。在产业发展方面,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上海要避免产业空心化。在城市发展方面,上海郊区大多长期处在附属地位,导致管理薄弱,招商引资普遍起点比较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利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发展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民建市委认为,下一轮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发展,上海补短板的关键就是抓创新能力不足。但创新能力不足的源头并不在创新资源本身,而是受制于上海的基本发展格局中的短板——“强政府大国企格局”。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打造适合创新的软环境、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过程中实现体制与机制的衔接,这是上海创新再次发力的基础。 对此,民建市委建议,政府管理要全面推广负面清单理念。“政府管住底线,如环保、食品卫生、信用等,只有触及底线的才是政府的事,否则政府不应介入,不应干预。”这种管住底线的负面清单思想,应当是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市场主体在遵纪守法的情况下,就不用花成本与政府打交道,政府也可大幅减轻负担。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唯一出路。”民建市委认为,一方面废除国企领导人的隐形行政级别,去除国企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藕丝”联系;另一方面加快国企改革改造,坚持走市场化、证券化改造道路,深化上海的市场化改革。 此外,民建市委还建议创设新型指标体系,指导转型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上海在机器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有不少亮点,但受限于缺乏相关数据,导致无法统计。这些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领域,现在规模不大,但发展潜力大,建议针对这类新兴产业和相关的创新要素,研究相关指标体系和相应统计数据,建立统计制数据库,从而有利于衡量实绩、科学决策。(记者 张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