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着自然、和谐、勃勃生机的绿色,如今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共生,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答案只有一个—— 用绿色发展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倒逼经济转型提质增效,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新年伊始,从米兰到新德里,从圣保罗到开罗,纷纷拉响环境污染警报。 环球同此凉热。当下,世界各国已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在“品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吞下”资源环境破坏招致的苦果:雾霾频发、河流污染、资源枯竭……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 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要把转型发展、稳增长保态势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省长谢伏瞻指出,要从河南省是发展中经济大省这一基本省情实际出发,统筹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 回眸“十二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由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的“蝶变”。 从“傻大黑粗”到“高精新尖”,工业制造趋向轻盈灵动。 在豫联集团特种铝材生产车间,巨大的铝锭在国际一流的生产线上“走一遭”,就变为仅0.15毫米厚的高性能特种铝板带。这种产品供高端行业使用,具有高附加值,代表着世界铝板带加工的最高技术水平。作为河南省乃至中国铝行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项目,豫联集团高精铝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化解铝行业产能过剩,推进传统产业向深加工、新材料、高精尖领域转型作出了表率。 至“十二五”末,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5%,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重大突破。 从“大水漫灌”到“喷灌滴灌”,农业资源利用更节约高效。 在省黄泛区农场的大田里,一排排喷头喷射出两米多高的水龙。“喷灌能比大水漫灌节约30%左右的水资源。”农场信息办主任李刚介绍。 使用测土配方技术为农田精准施肥,2015年,全省6800万亩小麦亩均少施化肥1.16公斤,亩均增产24.4公斤。 大力推广节种、节水、节肥、节药新技术,绿色生产要素为河南省去年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立下功劳,彰显出新常态下“中国粮仓”的勇敢担当。 从“吃资源饭”到“打生态牌”,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发展新优势。 西峡县关、停、并、转近千家污染企业后,绿色农产品成为抢手货。仅2015年前11个月,猕猴桃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就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县。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前四年累计下降17.49%,提前一年完成节能任务。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60%以上。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全省经济结构正不断变轻、转绿,这些变化正为建设现代化新河南培育新优势,积蓄新能量。 凝聚绿色发展新动力 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法条的数量几近翻一倍,取消了罚款封顶限额、增加了“按日计罚”规定等。 1月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河南省碧水工程行动计划》,要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 “十三五”刚刚开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好”就接踵而至,折射出今后五年河南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的决心和信心。 用绿色生产推进绿色强省。 前不久,总投资2.5亿元的平顶山发电2号百万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全省首座百万千瓦级超低排放火力发电厂诞生,将引领全省火电行业绿色发展新浪潮。 破解资源约束难题,在河南省“十三五”发展蓝图上,“绿意”凸显: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用绿色消费引导、平衡绿色供给。 1月5日,宇通客车发布数据,2015年总销量约为6.7万辆,同比增长9.15%。而其增长的强劲动力,主要来源于新能源客车。 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绿色消费刺激。“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将坚持供给消费“两手抓”,形成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需求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共进的格局。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等绿色消费。 用绿色治理实现绿色惠民。 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责任红线,2015年前三季度18个省辖市PM10和PM2.5同比实现“双下降”,全省60条城市河流水质整体好转。 今后五年,河南省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确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用绿色自觉建设美丽家园。 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让村庄建设融入大自然,人在村中住,宛如画中游。 美丽乡村是美丽河南建设的应有之义,“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将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色发展有助于河南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寻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实现双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调研员耿德建表示。 推动绿色理念入脑入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元年,清凌凌的丹江水北上,成为美丽河南的“代言人”。这背后,是全省众志成城,保生态、保水质的勇气和付出。 有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才会有绿色发展的行动,理念越统一,行动就越统一,理念越坚定,行动就越有力。打破环境资源约束瓶颈、改善环境非一日之功,必须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从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上不断重塑自我,在身体力行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用绿色价值取向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转向“绿色”。 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遵循规律,具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焦作市,把发展模式由“黑”转“绿”,用青山绿水打造游客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2015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79.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4.31亿元。 绿色发展才是最有潜力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形成绿色思维方式。 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一招应多变”,还可以实现“一举求多效”。但有些地区对投资或项目“来者不拒”,以企业带来税收、促进就业为由,让存有环保隐患和风险的项目“带病”落地,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损失,让群众深受其害。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要多用法律的尺子量一量,用环境的尺子量一量,用绿色发展的尺子量一量。既要算好发展的“经济账”,还要算好发展的“生态账”;既要算好发展的“眼前账”,也要算好发展的“未来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处处可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前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不合理消费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愈发严重。要用观念“绿色化”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大到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至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让每个人都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让人民更高质量、更有尊严地生活,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南正在由亿万中原儿女描绘着,创造着。(记者 陈茁杜君卢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