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记者从重庆市金融办获悉,到2015年末,全市银行业总资产、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3.9万亿元、2.9万亿元和2.3万亿元,同比各增长12%、12.6%和11.2%,实现净利润542.5亿元,资产利润率达1.5%。 今年,重庆银监局将引导全市银行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打造社会尊重、群众欢迎、监管认可、创新进取、行稳致远的“五好银行”,着力支持重庆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三项标准开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重在“真”。银行业怎么做才能去伪存真? “要严格按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三项标准开展金融创新。”重庆银监局负责人说。 对此,重庆银行业必须去除资金空转、自我循环型“伪创新”,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 同时,持续推进信贷产品期限创新、还款方式创新,积极利用市政府建立的转贷应急周转资金,大力推广可自动续期的信贷产品,进一步缓解“倒贷”、“过桥”现象,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和财务负担。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是第一道“坎”。 在去库存、去杠杆进程中,如何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重庆银监局负责人说,要夯实平台贷款还款方案,配合做好存量政府性债务置换工作,推进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缓释。 同时,银行业将规范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合作,加大力度治理交叉金融产品风险,认真配合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防范各类风险交叉渗透。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充分发挥自身业务特点,支持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培育新型支柱性产业集群。 既做好“减法”又做好“加法” 目前,过剩产能困扰着经济发展,银行业需要找准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去”的方向,做好信贷“减法”。 重庆市银行业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贷款,将逐步压缩、退出,对未通过环保审批的新建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对于已停产或半停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将稳妥有序推动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堵住资金流向低效产业,以盘活沉淀的信贷资源。 同时,对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对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而当前投入不足的企业,将继续给予支持。 另一方面,要找准战略新兴产业和环保绿色产业“增”的方向,为其做好服务“加法”。 据了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要向转型升级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向符合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十三五”规划的领域倾斜,将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转移向新型产业。 普惠金融和特惠金融双发力 2016年,重庆市银行业将在普惠金融和特惠金融上发力。 按照《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框架,重庆市银行业将持续加大投入,力争实现小微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并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将服务触角向园区、社区、乡村不断延伸。 同时,减费让利,进一步清理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鼓励各机构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布收费目录清单。 在特惠金融方面,大力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银行单设扶贫机构,为扶贫户建档立卡,并进行对接,精准实施信贷投放,落实单列信贷资源、单独研发扶贫金融产品、单独考核,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 此外,以财政扶贫资金、政府产业发展基金、财政贴息资金作为撬动金融扶贫资金投入的支点,推动探索“改补为借”、“改补为贷”等新模式,构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联动机制,提升扶贫效率。(记者 胡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