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国制造业向制造强国加快迈进

2016-05-13 07:27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在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与会者共话中国制造业发展——
向制造强国加快迈进


5月11日至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制造业发展。

双重挤压下寻出路

“沈阳机床厂生产的I5智能机床,去年参加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时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培根兴奋地说,“I5机床里包括很多智能功能,机床可以由手机或电脑遥控,这是机床工业里很大的进步。”

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超过20%,为世界提供了大量高性价比的商品和装备。近年来智能制造在中国迅速兴起,并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今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加快迈进。

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各国竞相发展、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我国制造业需要在“双重挤压”下寻找出路。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而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挑战下,我国制造业进入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

向绿色和服务转型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全球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各国加大创新投入,相继提出面向知识网络时代的制造发展新战略。”两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路甬祥说。

苗圩表示,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网络协同将重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基于知识网络和大数据,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加入了绿色智能设计制造,绿色低碳、精准高效成为智能制造的目标。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开发了智能注塑机,它有智能学习功能,能量按需供应,节能超过60%。

除了向绿色化迈进,制造业也正在向服务化转型。当全球网络、知识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软件等成为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和网络平台,将实现全球知识信息的智能应用,实现全球智能设计制造服务创新。“比如,小米手机的更新五分之四来源于网民意见,三分之一直接由用户开发,这实际上是在利用群体智慧。”李培根说。

像小米一样,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以客户为中心。一些企业逐步把标准化的批量生产转化为客户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从生产制造型向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型转变。“在青岛的红领服装公司,客户只需提供身体18个部位的22个数据,企业就可以把电子标签下发到工位上,7天可以提供产品。新的定制生产只比传统的批量生产成本增加百分之十,但是回报超过一倍。这也给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了借鉴。”李培根说。

开放合作中促发展

我国如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苗圩表示,一方面,中国将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在研发和应用两端共同发力,以研促用、以用带研,努力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大力推广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转型步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规模和应用优势,开展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依靠产业驱动。德国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认为,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形成产业生态,如何真正和合作伙伴形成有机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立体式的联盟。路甬祥认为,除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智能制造更需要全球共创分享知识信息资源,协同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共建绿色、互联标准,共创分享公共软件、云装备、云计算、云服务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将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苗圩认为,中、德、美三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德国、美国企业重要的市场和利润来源地。面向未来,中德、中美之间制造业仍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该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制造业发展。(杜芳)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