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务新媒体,探索技术外包新选项

2017-01-25 07:4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账号越来越多 人员却很有限
政务新媒体,探索技术外包新选项

2016年11月,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提升回应效果,通过购买服务、完善大数据技术支撑等方式,用好专业力量,提高舆情分析处置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政府购买服务正成为一个新选项。网站、微博、微信的运营维护、客户端的技术开发,种类不一的外包服务随着政务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也悄然兴起。是外包还是自己做?各有哪些考量?记者采访了一些地方的政务新媒体负责人。

为何选择外包?

引入专业力量,降低成本扩大传播

一间演播室,两台摄像机,没有记者在现场。这场看似冷清的“哈密传统刺绣”新闻发布活动,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超过3.2万人,全国200多家媒体近千名记者通过邀请码参与了活动。这对以往偏远地区的发布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此次直播,不仅是新疆首次以全媒体全网直播的方式举办新闻发布会,也是哈密市委新闻办的新尝试:与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合作,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召开发布会。

开新闻发布会为什么要搞直播?“我们希望降低成本,扩大活动传播力。”发布会相关负责人直言。传统的新闻发布会除了准备新闻发布内容,还有场地安排、邀请记者、安排食宿、发放材料等大量会务工作,而这次线上直播不仅能看视频,能直接下载相关资料,记者还能在线与发布会现场进行评论互动。

在政务新媒体的技术外包上,有的地区是基于扩大影响力的主动选择,有的地区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西南某省一地市级政务新媒体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省政务新媒体“有平台无机构”“有人员无编制”的居多。“我们从事业单位抽人、加上临时聘用人员才能勉强凑齐4人,内容采集编辑方面就已经捉襟见肘。”该负责人说,因此,他们选择技术外包形式,由当地媒体负责搭建技术平台与维护。

为何不选择外包?

经费人力有保障,沟通协调更便利

与选择服务外包相比,当前很多地方的政务新媒体选择“自己做”,也有自己的理由。

有的地方有充足的经费、人力保障,如“北京发布”。北京市外宣办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网络发布处和网络发布中心。网络发布处协调指导全市各部门开展政务新媒体工作,编制5人,目前到位4人。网络发布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北京发布”信息采集编辑、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编制10人。另外,“北京发布”还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由150多人组成的专兼职微博工作队伍,建立了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分管负责、微博团队具体落实的三级负责制。

有的地方认为自己运营让沟通协调更便利。“上海发布”负责人介绍,上海发布从机构设置上属于市政府办公厅,业务上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指导,采用这样的架构设计,就是希望能发挥公务员熟悉政府系统工作、媒体人熟悉传播这两方面的优势。“依托的都是微博微信这些公共平台,所以目前我们运维成本还好,只需日常人力成本。”该负责人说。

政务新媒体外包边界在哪?

技术可以外包,内容必须掌控

记者了解到,“上海发布”没有外包打算。在他们看来,外包团队和相应的委办局区县沟通起来没有内设团队这么方便快捷。再者,政务新媒体由政府做可以始终以公益性为出发点。

西部某市政务新媒体的一位运营负责人介绍,他们跟第三方公司签了3年合同,费用30万元左右,由公司负责客户端建设和安全。他认为,“外包只能限于技术层面,内容必须自己把关。但做内容,缺人缺编。”

有些地方的政务新媒体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政府购买服务。比如,2016年上海某区推出网络热转的快闪视频,就是与专业拍摄机构合作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项目制的购买服务是提升政务公开水平的重要方面。”中山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如果能解决编制问题,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希望自己运营新媒体,毕竟更为稳定、可靠。”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教授说,把政务新媒体外包给懂技术、会经营的运营公司来做,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

张晋升也强调,“内容必须自己掌控。”为公众生产优质的内容是政务新媒体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能力的重要体现。利用新媒体发布什么信息、回应哪些关切、传播何种内容,与政府部门的核心工作息息相关,他们最懂得其中的门道。运营好政务新媒体,把新媒体技术交给懂行的公司创新创造,把政务内容留给自己生产创作,技术和内容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实现媒体融合时代政务工作的最优配置。(记者 曹玲娟、王昊男、许诺 )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林巧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