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地震灾区青川的绿色发展经

2018-05-02 15:2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成都5月2日电 题: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地震灾区青川的绿色发展经

新华社记者杨迪、萧永航

去年11月,四川省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一组的贫困户唐成波成了当地的生态护林员。每个月,唐成波要在自己的管护区内走上15趟,巡山护林。上岗半年来,他还没有遇到过一起盗伐、盗猎的事件,“现在大家的观念都变了,对保护生态看得很重。”

在唐成波生活的这个村子里,人们世世代代与大山和森林为伴,“靠山吃山”曾是他们谋生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如今,张家村发展起了现代观光农业、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村民们清楚地看到,保护好森林资源不但能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还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青川县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嘉陵江上游,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震后10年间,青川在逐步修复地震带来的生态影响和实现灾区发展振兴的过程中,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电商等绿色产业,让老百姓从“靠山护山”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54岁的张云曾在青川县清溪镇经营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向记者回忆,2003年刚创办时,工厂每年要加工近500立方米木材,可获利10万元以上。但汶川地震之后,树就不允许砍伐了,只能做来料加工,近些年随着保护环境、保护森林意识的深入人心,原料越来越少,加工厂办不下去了。如今,张云已经转产投入菌类种植,过去的加工厂成了他的菌种堆场。

“县域内80%的林地实行了封山育林,不批准砍伐指标,使山林能够‘休养生息’,自然恢复;其余20%的林地,只用于生产培植木耳、香菇等的椴木,以支持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青川县林业和园林局局长母克强告诉记者,作为林业大县,青川县在地震前有大约110家木材加工企业,现在只剩不到10家,传统意义上的木材加工行业已经基本消失。

然而,生态的修复却让林业经济和生态农业得到了发展。2016年,青川九药麝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张云手中流转了1500亩林地发展人工养麝,目前已经达到200多只的规模。麝香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现有的人工养麝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养麝必须依托森林资源,企业正是看中了青川的森林资源,从陕西到这里投资。养殖场建成后,不仅为当地12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向村民收购桑树叶、榆树叶、樱桃树叶作为麝的食材,进一步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这两年,青川县板桥乡新埝村贯车坝组村民赵维秀家门口的变化也不小:田间地头的道路硬化了,大棚立了起来,月季花大片栽种……过去,她辛辛苦苦种玉米、种油菜、养猪,现在她成了月季花种植产业园里上班的工人,干一些除草、摘花、修枝的活。一年下来仅从月季花种植基地,赵维秀就有6000元收入,“比过去种地轻松多了,我和老伴还想着再去找一份工作多挣些钱。”

赵维秀是板桥乡“飞地扶贫”打造红旗现代农业园区的受益者之一,去年,这个园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同比增长35.1%。以椴木黑木耳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依靠电商渠道从川东北的山区销售至全国各地。

“去年,全县的电商交易额达到4.42亿元,其中近1.5亿多元都是食品保健类产品,主要是青川产的木耳、蜂蜜、羊肚菌等。”青川县经济商务和科技信息化局局长张祥玮告诉记者,全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助力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大幅增加,绿色经济更上一层楼。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