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建设>> 管理创新
 
四川省大竹县干部下访见闻:干部下沉 稳定基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6月3日电(记者 任硌)四川省大竹县在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把县乡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化,组建起400余个下访工作组,定期深入社区和农户倾听民声,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探索出“干部下沉、稳定基层”的新路子。

    4次登门 感动10年“老上访”

    今年67岁的邱贤贵,是大竹县姚市乡河堰村的农民。从1998年开始到2007年初,他因不满当时征收农业税过程中村乡干部层层加码和作风粗暴等问题,开始上访。在近10年的上访中,他家的田地荒芜,为筹上访费用还借了不少债。

    2007年3月初,姚市乡按县委要求,组成了下访工作队。邱贤贵家距乡政府要步行1个小时山路,乡党委书记尹学叙、乡长王小波带领乡干部先后4次登门看望邱贤贵,做息访说服工作。其中一次干部冒雨登门,在家中等候了5个小时才见到赶集回来的邱贤贵。

    书记和乡长诚心实意地给邱老汉讲党的政策,一件件地帮邱老汉解决、落实他多年上访的问题,并代表乡党委政府就以前干部的粗暴作风向邱老汉道歉。见他家庭生活困难,乡干部为他送去400元补贴和米、油、粮食种子。

    乡干部多次登门下访并认认真真解决问题的行动,终于打动了这个倔强的老汉。他不但表示自己不再上访,还主动帮干部做其他上访户的息访工作。

    近日,记者在姚市乡见到了邱贤贵,他说:“如果以前的干部不乱来,都像现在这样主动上门给我解决问题,我上访个啥哟。”

    千名干部下乡村 件件实事换真情

    大竹县是达州市辖的一个百万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干部存在关注群众利益不够、官僚主义等问题,引发群众不满。

    大竹县县长许国斌告诉记者,县里对过去的一些上访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发现之所以出问题,关键还是干群之间缺乏沟通渠道,人民群众的诉求党委政府未能及时、真实地掌握,群众的困难没有得到认真的解决。

    县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队长的下访工作队,下设391个下访工作组,每个工作组2名成员,其中县级机关干部1名,乡镇干部1名。县委同时制定了下访实施意见,并制定了一套考核督查办法,要求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登记,件件有办理结果。

    姚市乡下访组了解到村民谢书祥的房屋垮塌情况后,协调乡政府、县环保局和民政局共筹资9000元为其维修房屋。高明乡下访组获悉县有关部门曾承诺给村民修路的资金迟迟不到位的情况后,积极进行协调、衔接,使当地群众获得了10万余元的修路资金。八渡乡下访组发现该乡青南村400余人长期饮用不洁水源后,协同有关部门出资从其他地方引来清洁用水,保证了群众的饮水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下访工作从3月开展工作以来,已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000多件,还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原来的一些上访户再到县乡有关部门时,手中的一面面锦旗替代了原来的告状信。

    姚市乡党委书记尹学叙对记者说:“群众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确实很难做,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干部带着感情,把群众视作家人一样,真心换真心,没有解不开的结。”

    石河镇70岁的村民李万友说,县乡干部定期登门来为我们解决困难,哪怕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我们心里也觉着舒服。

    下访成制度 下沉促下稳

    达州市委组织部长杨天宗说,此次大竹县委把下访工作制度化、长期化,不走过场,在党委政府和群众间架起了连心桥。尽管下访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但已取得明显成效,群众上访已经明显减少。下沉促下稳,群众工作做扎实了,基层稳定了,干部们晚上睡觉也踏实多了。

    记者在大竹县的一些乡镇和县级机关看到,下访制度已深入人心,被抽调的干部们一边整理上报下访收集的信息,一边又在为下一次下访做准备。

    县卫生局局长周钢告诉记者,干部深入到农村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可以提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群众工作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必须真刀实枪地干,这样很锻炼人。

    达州市委书记李向志说,大竹县把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化,以“下沉促下稳”的做法,是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党在基层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有益探索。目前,达州市已着手在全市推广大竹县的做法,通过干部下访来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 

 
 
 相关链接
· 带案下访、定期巡访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