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这信息一经公布立刻在各个传播渠道呈刷屏之势。汇率也立刻有了反应:美元、澳元等对人民币汇率都出现了大涨。今年以来,市场上对于降准的呼声已经很高。央行选择在2月4日下午宣布降准,引发市场第一关注是:为什么在此时? 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看来,这次央行降准的考量之一便是季节性因素。春节之前的一段时间,需要投放的现金量很大,会出现较大的流动性缺口, 有必要搭配使用降低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保证流动性的供节。 比降准时点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次操作释放出的信号。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市场整体流动性偏低,外汇占款也偏低,PMI等数据低于预期,2015年实体经济压力较大,投资资金需求量大,人民币贬值幅度也超出预期。在此背景之下,央行降准的考虑是什么? 马骏对此的解读是,我国面临的国际收支情况已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虽然经常项目还有顺差,但资本与金融项目已经出现逆差,外汇占款变化已经不再是创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由于央行已基本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外汇占款已经不是一个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来源,因此必须使用其他流动性投放渠道和工具。在这个背景之下,有必要通过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并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保持广义货币的合理增速和适度的流动性水平,保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 “另外,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要求央行通过预调微调来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政策的松紧适度,起到稳增长的作用。”马骏说,“最近一段时间实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继续走低的PMI指数和继续减速的房地产投资等;通胀率持续走低,实际利率面临上行压力。 ” 在马骏看来,这次降准除了对金融机构的普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农发行和符合标准的城商行、农商行的定向降准。这体现了政府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小微和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意图。这些定向降准的措施在帮助调结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这次降准和前期降息政策的后续效果应该有助于降低市场利率和企业的融资成本。(记者 孙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