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记者南辰)我国商业车险改革大幕已在黑龙江、山东、广西、重庆、陕西、青岛等6个试点地区开启。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商业车险这个热点领域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消费者长期抱怨的痛点、产业良性发展的盲点、利于汽车社会安全的支点下功夫、动刀子,最大可能发挥出商业车险的改革正能量。 商业车险改革试点要想抓住“牛鼻子”,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真正在改革中把产品定价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之手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激发保险业发展创新的活力,对汽车制造产业和汽车后市场产生良性引导作用。 深化车险费率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长期以来,商业车险费率厘定是以新车购置价为重要定价因素,保费与风险的相关度不高,频繁出险车辆与长期不出险车辆间的费率差异不大。一刀切限定最高优惠幅度的做法,使得优质客户与频繁出险客户之间的费率差过小,不利于发挥车险费率的引导调控作用。 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就是要使风险和费率相匹配,把商业车险的产品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把产品的选择权交给广大车主。目前,试点地区改革后商业车险价格总体平稳,低风险车主享受更多费率优惠,这不仅将使保险公司受益,也有利于引导车主更加爱惜自己的“责任出险记录”,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安全驾驶,进而有效降低汽车社会公共安全风险。 深化商业车险改革,必须坚持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中心的导向,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建立健全商业车险条款形成机制,建立更科学的行业示范条款制度。商业车险示范条款的保障范围应满足社会公众合理预期,条款文字应严谨、规范、明确、通俗。长期以来饱受消费者诟病的“无责不赔”“高保低赔”等问题,都应在新版条款中纠正。只要牢牢抓住示范条款这个要点,就能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让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基础,和谐有序进行。 市场之手要用足,政府事中事后监管之手也不能放松。随着商业车险改革在试点地区深化,不但监管部门职能要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向事中事后监管发力,相关行业协会也要积极配合改革深化,起到引领创新、服务创新、鼓励创新的作用。 商业车险费率改革,还要充分发挥对上下游产业的引领和重塑“健康规则”的作用。举例来说,随着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启动,除了新车购置价定价因素,车型、零整比等影响到安全以及维修成本的要素也与费率进行捆绑。保险行业要抓住改革机遇期,以大数据服务积极助推汽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重塑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良性业态,打破长期存在的垄断暴利业态。 长远看,保险行业协会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展开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组织系统专业的碰撞安全测试,发布相关安全性能指数,并对路面发生的交通事故理赔、死伤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发布,让车险改革发挥出更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