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扩大投资加速折旧范围 四大领域获政策红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7 14:0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慧勇指出,加速折旧就是将投资购买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尽早纳入到成本。“这样使得前期投资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负也随之降低。”

    9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推动产业加快改造升级。

    会议决定,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对轻工、纺织、机械、汽车4个领域重点行业的企业在今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

    会议指出,这将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中国智造”。

    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对生物药品制造业等六个行业进行“定向”优惠:允许这些行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加速折旧方法,促进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指出,轻工、纺织、机械等行业中小企业多,一些企业技术落后,目前加速固定资产和一些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投资。

    “加快技改投资,也可以通过贴息或者免息的方式提供技改贷款,技术水平提高了,有利于解决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他说。

    四大领域获“定向”优惠

    9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为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中国智造”,下一步适时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政策适用范围,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武装“中国制造”,推出附加值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产品。

    会议决定,在原有生物药品、仪器仪表制造等6个行业基础上,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对轻工、纺织、机械、汽车4个领域重点行业的企业在今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

    对其中小微企业新购进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研发和生产共用仪器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慧勇指出,加速折旧就是将投资购买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尽早纳入到成本。“这样使得前期投资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负也随之降低。”

    他进一步解释,当年买的产品是不能一次计入当年成本的,根据使用年限来在不同的年计入成本。一般说来折旧有每年按固定比例的。

    而加速折旧,就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准予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的办法,加快折旧速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这有利于从长期减少企业税收。

    国务院常务会议消息显示,实行上述政策,预计今年将减税约50亿元。

    加快技改投资

    除了降低企业税负,将轻工等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还有利于这些行业技改投资加快。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指出,加速折旧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在技术改造方面。加速折旧,类似进行投资补偿,有利于扩大产能。在汽车方面,这将有利于企业更换设备。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发展放慢,今年7、8月汽车日均产量分别为5万辆、5.3万辆,分别同比下降11.2%、6.5%,为今年以来的最低、次低。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7.1%,纺织业增长7.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9%,但是汽车制造业仅增长0.2%。

    从投资方面来看,今年1-8月,纺织业、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良好,分别同比增长13%和11.4%,高于全国同期投资10.9%的增速。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速则分别为10.5%和7.1%,低于全国同期增速。

    而从出口来看,1-8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金额下降了1.8%。汽车及底盘下降了5.8%,鞋类下降了3.4%,服装及衣着附件下降了6.7%。

    陈乃醒指出,目前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很多小企业技术改造乏力,同时,许多中小企业因为人力成本高等原因难以维持。

    目前,国家实施提前投资折旧政策,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新购进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研发和生产共用仪器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这有利于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便解决人力成本高的问题。

    下一步国家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可以设立治污资金和技改资金,分别由环保部、科技部牵头来做,对企业技改实施支持,将有利于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像纺织、轻工业,最难的还是中小企业,与其现在招人难,以后采购一些机器人,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他说。(定军)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