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跟上内地“双创”步伐?香港急挖科技创新潜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21 09:55 来源: 国是星期三
【字体: 打印本页

香港有没有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有的!在世界高校排名榜上,有排名不低的香港高校。香港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也有的!特区政府一直倡导并鼓励科技创新。但香港科技创新的步子慢了,与内地有了距离。紧迫感、危机感都来了,香港不得不奋起直追。正是内地科技创新的大发展和“万众创新”大潮,唤起了香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在浙江乌镇召开,已经是第二次了。一年前,就是在这个中国千年古镇乌镇,世界互联网领域的各路精英在这里大聚会。全世界的创业者、投资者慕名而来,为这座老城增添了一股活力和“财气”。

▲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依旧选在浙江乌镇举行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企业也有不少,有的甚至居于领先地位。而互联网行业,正是科技创新大潮中最活跃的领域。以互联网行业为标志,中国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呈井喷之势,方兴未艾。远的不说,就说紧邻香港的深圳,就是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不断的创新创造,深圳后来居上,成长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不承认或假装没看见,然而并没有用。伦敦咨询公司UHY国际也关注中国内地的创业大潮,他们搞过研究、出了一份报告。报告称,自2010年来,中国初创企业数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至2014年已经达到161万家。这个增长速度几乎是英国的两倍,且远远高于美国。

有人说,这是创业的盛夏时节;也有人说,这是投资最好的时代。然而,在这股创业洪流中,香港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香港2014年从事高科技工作的不足3万人,而香港的就业总人数为391.4万人。如此占比,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说,这个差别也太大了点儿。

形势逼人啊!这不,香港特区政府连日动作频频。除了举办首届香港国际创客节,成立创新及科技局、香港科学院,还设立政府“青年发展基金”,助青年人创业“第一桶金”。连“外星人”马云也来跟年青人谈创业了:今天香港的麻烦全世界都有,与其继续抱怨不如改变自己。

香港特首梁振英称,香港要成为内地与世界科技交流的“超级联系人”。但要担当好这一角色,避免陷入“港囧”,香港应该大干一番,要做的还有很多。

▲特首梁振英指出,香港要成为内地与世界科技交流的“超级联系人” (图片来源:文汇报)

多来年,香港都以金融、贸易、地产三足鼎立著称于世,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而这样的头衔,并非是“空穴来风”。

早在1841至1950年的110年间,香港一直是以单一转口贸易为主的港口。1950年代,由于西方对中国内地的禁运,香港赖以生存的转口贸易受阻,被迫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自此,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开始迅猛发展,一度达到顶峰。

▲香港曾经辉煌的制造业 (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进入改革开放,香港的制造业向内地迁移。此时,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也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同一时期,作为“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韩国、台湾,转而发展高科技,而香港的科技创新产业却无疾而终。

1997年香港回归,恰逢亚洲爆发金融风暴。相比台湾、韩国、新加坡很快从创伤中恢复元气,香港却很难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自拔。面对困局,时任特首董建华提出“把香港发展为亚太地区创新科技中心”。由于当时经济动荡,以及随之爆发的SARS危机,香港发展科创业再一次不了了之。

在内地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支付为何物的时候,香港人就用上了八达通。但八达通从诞生到现在,18年过去了,仍停滞在实体卡阶段,已经远远落后于内地的支付宝、微信支付。

八达通,正是香港科技发展缓慢的一个样本。

▲八达通,香港科技发展缓慢的一个样本 (图片来源:大公报)

如今,机遇又来了。香港政府明确表示,再也不能丢失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宝贵机会了。

但也有评论认为,港府为推动科技创新设立创新及科技局,也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远未触及根本。落后的香港科创业想要迎头赶上,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思考以往政策的不足,大胆创新,避免裹足不前。

“香港发展科创业很有优势,条件很具备,但之所以社会创业氛围低迷,与政府以往政策的一些缺失也有关系。”香港创客节执行主席、香港软件协会会长杨全盛的话,可谓切中要害。

的确,香港有创新方面的能力,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连国际社会对此也是认可的。前不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球首个海外创新中心定居香港;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也要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科研基地。他们看中的,不仅是香港本身所具备的科研优势,还有政府大力支持科创的政策环境。

万众创新这么大的事,政府一头热肯定不行,还需要全社会的热情参与、理解和支持。香港目前缺少的,正是全民的科创意识和氛围。港人有句话:“high-tech揩嘢,low-tech捞嘢”。意思是,搞高科技就会失败,搞科技含量低的就能赚钱。这是不是相当落伍了?

好在香港已经意识到不足,也正在改变。从最基础的科普教育抓起,以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比如,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亲临香港中小学,激励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推动科普教育。杨全盛先生认为:“香港的科普教育做的很不够,这方面应该学习内地的科普教育经验和实践。”

▲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为高中学生开办的训练营 (图片来源:南华早报)

小步前进总比原地踏步要好。香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且齐心协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这是政府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也是香港科创之路能否成功的关键。

香港老一辈人创造了神话般的“狮子山精神”,但愿这种精神能够绵延传承,而不是沦为一些人口中的“鸵鸟山精神”。

责任编辑: 陆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