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春风唤不回。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3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全面反弹仍然让市场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暖暖春意。在这场始于3月份但仍会在二季度延续的复苏中,“新经济”是不容忽视的一抹亮色。 多项数据显露春意 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7%,创下七年新低,这反映了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反过来说,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并在企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初步判断,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筑底企稳的迹象。” 判断依据来自哪里?他说:“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几乎都出现了积极的改善,而且增长速度普遍比预期的高。” 与工业经济联系密切的诸多指标纷纷回暖,比如,3月份工业生产增速为6.8%,较1-2月加快1.4个百分点;相关的用电量提高近6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也提高近4个百分点;制造业PMI重返荣枯线以上,PPI环比也出现两年多来首次正增长。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一季度投资增速较前期回升0.5个百分点至10.7%;出口3月份增速由负转正,增长18.7%;消费增速也比前两个月加快0.3个百分点。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回暖表明经济已止跌企稳,一季度或是全年经济低点,未来会进一步转暖,二季度经济增速将出现向上趋势。” 上证报记者梳理了各大机构研报发现,海通、民生、国泰君安、中泰等多家机构均认为,二季度经济会继续回暖,有乐观的还表示,回暖势头会持续到三季度,而二季度或迎来年内暖意最为浓厚的窗口期。 “新经济”加快成长 这场始于3月份但仍会在二季度延续的复苏中,新经济是不容忽视的一抹亮色。 “新经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词儿,新产业、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新服务都蕴含其中,新经济催化着经济新动能。 在提及经济增长亮点时,盛来运特别强调:“新经济的成长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加快。” 一组数据被引为例证: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高技术产业增长9.2%,而同期工业整体增速仅有6.8%;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80%以上的增速;医疗器械、智能化电子产品、环境保护的相关设备产品,都在保持较快增长。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这些代表中高端的产业需求旺盛,为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要使制造业由大转强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做得快’向‘做得好’发展。” A股市场春潮涌动 事实上,除了官方数据外,“新经济”的力量在A股市场体现得更为明显。截至4月初,沪深两市已有逾600家上市公司预告了一季度业绩,其中344家公司因业绩改善或提高而“报喜”,占整体比重的56.5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板块增长尤为强劲。 新旧经济的分化还体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上。符合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方向的企业利润增速较高,如医药制造业继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而一些传统行业,尤其是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目前处在艰难的调整阶段,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至2月利润大幅下滑逾110%。 “新经济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产业优化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连平还指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就要向新经济领域持续倾斜。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记者,目前新经济成分占GDP比重仅30%,短期内还难以对冲传统产业下滑的压力,因此下一步要加快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新经济新动能的积聚。(记者 梁敏) 一季度社会融资和 央行昨日发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6.5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同样创历史新高。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和M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3.4%和22.1%,增长较快。 社会融资和信贷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上出现积极信号,体现在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首次出现负增长,重点和薄弱领域的贷款增速增长较快。货币供应量增速虽然略高于预期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企稳的趋势。 信贷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介绍,一季度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出现积极变化,充分体现了“去产能”、“补短板”和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政策意图。 具体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2%,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钢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7.5%,建材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0.3%。另一方面,中部和西部地区贷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贷款增长较快。 一季度房地产数据显著改善,3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由前2个月的28.2%上升至37.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从前2个月的13.7%上升至26.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从前2个月的3%升至9.7%。 从涉房信贷数据看,盛松成表示,3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均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回升,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回暖;个人按揭贷款增速自去年5月份以来持续回升,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加快。 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549亿元;个人购房贷款新增1万亿元,同比多增4309亿元。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从表内贷款上看,主要需求来自居民买房的按揭贷款需求和城投平台的基建投资需求。往后看,房地产销售从4月份开始逐步回落,M1的快速增长也表明城投平台后续的融资需求将降温,未来贷款增量将逐步放缓。 增速反映经济企稳趋势 截至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13.4%,略高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预期增长13%左右的目标。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物价及就业的情况,这一增速是基本符合实际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表明市场流动性总体宽裕,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企稳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一季度末,M1的增速为22.1%,创近年来的新高,较去年全年的平均增速高10.7个百分点。盛松成表示,M1增速较快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企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今年春节后,企业开工较多、投资进度加快,企业活跃度明显上升。今年3月份,企业活期存款新增1.41万亿元,同比多增8081亿元。 第二,稳增长政策加码,单位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今年2、3月份,财政存款分别净减少1690亿元和1740亿元。财政存款减少意味着财政支出增加,单位活期存款相应增加。 第三,3月份,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行较多,部分资金暂时留存于机关团体账户,导致机关团体活期存款增加较多。 第四,季末部分理财产品和资管计划到期,理财产品和资管计划等存放银行的同业资金净减少2806亿元,一部分资金转化为了企业活期存款。 资金“脱实向虚”缺乏依据 我国银行的资产配置已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截至一季度末,大型银行的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及其他投资占总资金运用的比重分别为53.7%、19.4%和3.6%。对中型银行而言,这一比重为51.7%、14.3%、13.8%,小型银行则是44.1%、14.5%和17%。 此前有观点认为,中型和小型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 盛松成解释说,银行通过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通道进行资产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金链条,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也有一部分银行资金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了资本市场,但总体来说规模不大,风险基本可控。通过信托、证券等机构的资金运用并不等于“脱实入虚”,资金最终也会投向实体经济。例如,银行通过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模式发放信托贷款、参与股票定向增发、购买企业债券等,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在银行的股权投资中,85%以上为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据央行测算,3月末银行资金通过信托、基金和券商资管等渠道参与资本市场的余额约占其总资产的5%,其中中型银行占比最高,约为9%,这其中还包括一级市场投资,而一级市场投资本身就是直接投入实体经济的。 基于此,盛松成认为,所谓银行资金“脱实入虚”的论点是没有充分依据的,是缺乏统计数据支持的。当前银行资金运用的多元化发展,实际上是金融市场深入发展和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拓展的产物,而不是金融“脱实入虚”的表现。(记者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