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服务业务体系创建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2-18 08:45 来源: 气象局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2月5日,河南洛阳的张先生已整理好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开车去北京。他打开“公路天气通”,地图上清晰地显示着沿途各地公路的天气实况和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在他看来,高速公路实时路况信息是春运出行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对公路交通的服务。2013年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华东、华北区域相关气象部门,依托上下联动、共建共享、上下一体、开放合作的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创建全国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服务业务新体系,公路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交通”需要“大气象”

    据交通运输部2013年9月26日发布的《中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报告》,到2012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2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6万公里。

    公众出行与天气脱不了关系,大雾、暴雪、大风、暴雨和高温等天气,常常让交通部门和司机师傅忧虑。2008年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交通造成的重大影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2010年,12月京港澳高速粤北路段40多公里因路面结冰交通中断,造成约3800多辆汽车滞留拥堵10多公里的景象依然难忘。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接近30%。

    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孙健认为,以“大交通”作为阐述气象服务的关键词,四通八达的路网正对气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

    “公路交通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旺盛的同时,追求便捷通畅高效的交通环境也是应有之义。”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旅游气象室主任吴昊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和交通运输部门不断探索交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核心是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

    目前,全国各地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差异明显,整体基础薄弱,与国家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安全保障需求存在差距。构建现代公路交通气象业务体系,推进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提高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势在必行。

    实现国家级与省级的数据共享

    自1月16日至1月22日春运第一周,河北省综合运输客运量达到7036.88万人次。因地形和气候原因,河北是大雾和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再加上纵横交错的线路,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翠平一刻不敢懈怠,“今年推出的产品将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

    从2013年起,国家、省两级建设的统一集约、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全国公路交通监测服务业务新体系正逐渐发挥作用。

    开放、合作和共享,让更多的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在运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难题。”吴昊告诉记者,在技术层面,首先犯难的是公路交通气象站的数据与普通气象观测站不尽相同,不但需要建在道路沿线,同时观测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站点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

    “我们需要在顶层设计上统一标准、规范。”吴昊说。依托“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工程”以及“区域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等建设项目,公共服务中心牵头制定了《公路交通气象观测数据文件传输格式规范》和《公路交通气象观测数据省级传输方案》,打通了国家级与省级的公路沿线监测数据共享链路,实现了公路交通气象观测数据国家级与省级间的共享。从2013年3月20日起,实现了华东、华北区域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14个公路沿线监测站点9类28种气象/路面观测要素数据向国家级的逐小时实时上传和共享。

    “在公路交通气象站点数量和密度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利用气象部门已有的国家站和区域站气象监测信息,综合利用不同观测来源的监测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吴昊告诉记者。

    由此,公共服务中心牵头制定《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组网原则》,选取全国主要干线公路周边10914个气象观测站与714个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监测站共同组成全国高速公路实况监测网,完成了基于以上观测数据融合显示及道路反演等试验,形成公路交通气象监测国家级服务产品;牵头制定《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服务产品技术规范》;通过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实现公路交通监测服务产品国家级向省级的实时下发。

    从数据到产品形成集约化链条

    2013年12月31日,中国天气网交通气象频道上线,推出主打交通气象产品“公路天气通”,普通公众可以查询高速公路、国道、机场、城市的天气信息,路段天气精细到县级。此外,面向交通部门运行指挥决策需要的专业版交通气象服务系统,也已在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安装应用。

    这两大平台作为全国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服务业务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将不同的服务产品传递到目标受众。

    “该业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起点是观测。从观测信息开始,然后将不同观测数据上传并融合,分析出整个公路网的情况,之后做出产品,最终以不同形式和不同渠道提供给用户。”吴昊介绍道。

    如今,华北、华东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气象灾害专业化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建立,解决了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发展中“监测体系”这一最薄弱环节和最突出问题。基于WEBGIS“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为交通服务业务搭建了平台,更为与交管部门的深化合作打下基础,这是首个面向公众和交通管理部门的国家级公路交通服务系统。基于专业化监测网的观测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及道路反演等技术,形成首个“公路交通气象监测国家级服务产品”,并已开始发挥国家级对省级的服务业务指导作用。

    “整个体系的运作激发了全国交通气象服务活力。”吴昊说,“信息共享和服务产品全国性覆盖,不仅不影响省级部门已经开展的各项专业服务,反而增强了服务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