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加速精简“公章” 让百姓办事“少跑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5-25 17:4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乌梦达、关桂峰)“3分钟起名字,10分钟交好材料。”北京市工商局新版登记注册网上服务系统日前正式上线,申请人可以自助查询、自助填报,真正实现了“零见面”办照。 

对不少中国的市场主体而言,过去让他们要倾注心力的不只是市场竞争和创新等问题,还要应对繁冗的审批程序,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在两会期间就表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还要盖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个章,交一百多项费用,十几种税。

不仅是企业,跑断腿、磨破嘴、交了钱、受了累,也是很多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的直观感受。新华社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流程繁琐、手续复杂,依然是2014年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调查中,超过78%受访者认为去政府办事“很麻烦”或“比较麻烦”,在跑3趟以下就办完事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今年的简政放权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中介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

为了应对“权力任性”,中国政府已经打响了一场着力破除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乱象的战役。

“削减公章,首先是要精简流程,更重要的是精简掉这些公章背后不必要的审批权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

近日,北京市43个政府部门首次公布740项审批事项,接受社会监督。今后,未列入清单的事项将不再以政府部门审批形式进行,交给市场自主决定。

政府减掉权力,相当于“割肉”。有个别地方和部门采取的对策是把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交给行业协会、商会等有行政化色彩的“二政府”。对此,国务院近日发文明确指出,对国务院已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严肃纪律、严格执行,彻底放、放到位,及时纠正明放暗留、变相审批、弄虚作假等行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表示,简政放权只是前半句,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政府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放管结合,才是应有之义。

不知道怎么起名字、经营范围不会写等问题曾经让很多创业者倍感困惑。在他们眼中,办照是件专业复杂的事,很多人选择将注册登记交给代办机构完成。

北京市一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张先生说,过去工商注册取个名字挺困难的,反复几次也过不了。现在网上办理,可以即时得到名称的预查结果,经营项目名录也更明晰,不像过去只能蒙着脑袋瞎选一个。

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审批窗口少了,但多了不少服务窗口,向创业者提供法律、政策、社保等咨询和服务工作。

北京一些单位还在继续优化审批环节上下功夫,比如,北京市工商局推动“三证合一”登记试点,目前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正式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北京市安监局建立了全部业务集中的网上审批平台,统一受理行政审批申请。 

“这种服务花费不大,但特别能赢得企业对政府的好感。”汪玉凯表示,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

责任编辑: 周楠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