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六个统筹” 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召开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等系列会议,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常态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要求和重点,明确做好“六个辩证看待”: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起伏,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衍变,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把中央精神与重庆实际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着重抓好“六个统筹”,全市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14年全市GDP增长10.9%,今年一季度增长10.7%。
一、统筹协调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确保传统动力不失速,推动经济发展平稳换挡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延续多年来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的做法,坚持当前的投资结构就是未来的产业结构理念,长期保持工商产业、基础设施、房地产4:3:3投资结构,工业投资坚决不投向产能过剩行业,对传统工业只搞技术改造升级,从去年至今投资效益、质量及效率持续提高,“6+1”支柱产业全部实现正向拉动,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目前,按照“启动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全力推进以交通、能源等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芯片、液晶面板等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商务集聚区、研发设计、服务贸易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建立全市重大项目调度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一月一汇报、双月一调度,市政府领导亲自协调督办100个重中之重市级重点项目,有效化解用地指标和资金平衡等常见难题,确保投资持续稳定增长。2014年投资增长18%,今年一季度增长17.6%。
培育消费的基础作用。加快建设购物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认真落实促消费措施,全面释放消费活力潜力。出台鼓励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餐饮服务业提振意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政策措施、避暑休闲地产规划。组织展会节庆促销活动,成功举办智博会、汽博会、渝洽会、渝交会、云博会等大型展会,开展购物美食消费节等活动。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温泉、邮轮、山地游等休闲度假新产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农民工及其家庭转户进城,“十二五”期间累计转户400多万人,成为城镇新增消费的重要来源。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今年一季度增长12%。
巩固和发展出口的支撑作用。出台加快外贸发展若干意见,协调发展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服务贸易,积极培育汽车整车进口产业链及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贸易新业态。2014年出口增长35.5%,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38.2%。
二、统筹培育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形成焕发传统动力新活力的“混合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抓亲推重点改革专项,去年25项和今年24项中经济类改革分别有21项和20项。有序推进和聚焦突破重点改革,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制定新版企业投资核准目录、产业投资禁投清单。2014年8月,重庆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将PPP投融资模式改革推进到实施阶段,出台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出台PPP投融资模式试点领域改革指导意见、鼓励建设投资公共停车场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1+X”的政策体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交通、市政等总投资1400亿元的17个PPP项目已启动,今年二季度还将新策划推出一批总规模1000亿元的PPP项目。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扩大向东向西开放。经多年努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已形成水陆空交通枢纽、一类口岸、保税区“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优化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通道,加强组织返程货源、开通国际邮运、开放铁路口岸、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设立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速班列等,集装箱单位运价降低40%,成本优势更加凸显,成为中欧贸易陆上货运主通道。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抓住资本市场火热的好时机,创新金融融通手段,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政策性贷款等低息资金,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融资“5个1000亿”:股票市场融资10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10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1000亿元,地方债务置换1000亿元,PPP融资1000亿元。股票市场、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债券融资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债务置换、PPP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将小微企业作为提振实体经济和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推进微企孵化园和创业基地建设,设立微企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今年一季度,新增小微企业2.1万户、增长10.1%,小微型工业企业产值增长31.2%。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市内和市外区域分工、融合、互动、共赢
十八大以来,围绕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在原有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即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相继出台产业布局、财政扶持、生态环保、考核评价等分类扶持、差别约束的配套措施,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各功能区域呈现出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局面。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加快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78%;都市功能拓展区先进制造业提速发展,片区开发有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40.8%、48.8%;城市发展新区加速扩容,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启动实施,工业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56.2%;渝东北和渝东南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涵养和保护得到加强,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亮点纷呈。始终坚持民生第一目标,兜底线、保基本、促均衡,加大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对两大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四、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稳增长和促转型、调存量和引增量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市场倒逼机制控总量、调结构,有效避免过剩产能对经济的拖累。突出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引进培育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前景、有技术含量的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抓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产业重构的机遇,创新“整机+零部件”加工贸易组织方式,变传统的“两头在外”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垂直分工,形成“5+6+800”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超过70%。加大汽车产业垂直整合力度,形成“1+10+1000”的产业集群,2014年整车产销超过260万辆,本地配套率达到80%。通过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降低物流等成本,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电子、汽车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对装备、材料、轻纺等传统产业实施分类指导,推动兼并重组、产品升级、降本增效、开拓市场,扭转了低迷态势。2014年、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30.8%、27%,带动税收分别增长15.2%、11.6%。紧跟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参照德国工业4.0版本,提早锁定并布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页岩气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SK海力士芯片封装、京东方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巴斯夫MDI一体化、石墨烯等项目已投产,液晶显示屏、集成电路、页岩气等产量成倍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均保持20%以上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顺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相继出台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实施意见。2014年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6%,金融资产规模实现3.9万亿元,3年增长55%。加快金融创新,争取国家支持,获批落地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16个机构牌照,各类金融机构总数增至近1300家。谋划实施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跨境结算等五大新型服务贸易,2014年服务贸易额增长25%,实现824亿美元离岸金融结算,完成16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增长53%。
五、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继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意见和工作规划,“四化”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按照“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优化布局,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到76%,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促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电子商务、离岸金融结算、跨境贸易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促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将信息化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依托电商、微商等平台和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更好地促进城市居民农产品需求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衔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力度。
六、统筹当前与长远,打牢发展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更容易引发各种风险集中暴露,重庆始终把风险防范作为一件重要工作,兼顾当前稳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的要求,完善政府性债务管控机制,2014年削减债务1016亿元,债务率下降12个百分点,做到规模适度、风险可控。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风险,相应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对小贷、担保、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银行、小贷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43%、0.58%,担保公司代偿率为1.32%,均保持在全国较低水平。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息揽储,对小贷、担保公司严密监控、合理引导,合理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大额资金来源、流向、利率等情况的监测力度,建立形成重庆金融监测预警体系。同时,重庆及时分析经济变化动态趋势,重点围绕降准降息、结构性减税、投资项目包等国家新出台或可能出台的重大举措准备相应措施。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扎实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中长期各项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