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改革的多点执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0-14 11:17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一直被视作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举措。多点执业的政策初衷是要推进医师合理流动,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未来公立医院规模逐渐削减是必然趋势,院长不可以通过增加病床和扩张规模来发展,使医生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而是通过提升医生的价值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利用市场分流医师,让医师不用一辈子捆绑为“单位人”,多点执业或可给医师“松松绑”。

允许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从宏观的医疗体制看,能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等分布;从微观的医生发展讲,可以提高薪酬增加收入。

一、多点执业遭遇“上热下冷” 

医师多点执业在落地时仍面临着诸多待解难题。事实上,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正式提上医改议事日程。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除西藏、青海外,我国29个省(区、市)共计4.1万名医师进行了有效的多点执业注册,相较全国超过200万注册医师的总量微乎其微。除了注册多点执业的医师总体数量不多外,退休医师占比高,超过五成的多点执业是以对口支援等政府指令任务为主,与真正意义上的多点执业尚有差距。

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有多点执业意愿的受调查医生担心原单位的阻挠,一般的医生担心多点执业会影响到自己在本单位的晋升和职业发展。大医院的医师本来工作就多,看病、教学、科研忙不过来,有时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二、阻碍多点执业的玻璃门 

在推进多点执业进程中,眼下尚存在看不见却无时不在施加影响的“玻璃门”。

首先医院缺乏驱动力。很多领导会这么想:我的医生跑到别处看病,对我有什么好?目前,绝大部分医生在公立医院体制内执业,是彻底的“单位人”。很多院长担心“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地”。有院长提出,多点执业首先要保证第一执业地点工作的质和量。

其次,医疗服高度务依赖平台。现代医学是大军团作战,离开检验、影像、麻醉各种高端设备支持,医生的功力连百分之一都发挥不出来。很多医生犹豫是否去基层医院或者民营医院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此。

当然,还有一系列显在潜在的操作问题。譬如,人的精力有限,“多点执业”或因利益驱动致医师过度疲劳;放开后,卫生计生部门权责界线如何划定等等。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医生对多点执业心存顾虑,再加上当前医疗责任风险制度的欠缺,这样的多点执业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会影响职业前途。

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让人们重新审视医生执业自由度的问题。

三、多点执业要靠顶层设计 

依靠医生们突破制度和政策的限制、自下而上地去解放自己,去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进而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调控,是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才能最终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医疗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对医生都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一个地区医护人员的配置都是基于居民人口、社会需求等因素,再进行科学测算。即使是自由执业,扎堆也是不被允许的,要按照整体的规划去配置资源。欧美国家允许医师自由执业,但实行了严格限制。

英国的医师就一般实行“四加一”模式,即一周之内,医师在本院工作四天,剩下一天可以到其他医院执业,总工作时长依然是五天,对医师体力不会有太大考验。

2014年11月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医师在医疗联合体内多点执业,不需办理多点执业手续;医师在多点执业过程中发生医疗损害或纠纷的,应由当事医疗机构和医师负责处理。该意见探索了备案管理和区域注册,给医师流动更多自主权;用契约规范权利义务,确保多点执业医疗安全;厘清了医疗纠纷责任,执业险可保多个执业点。

医生执业体制的完善需要政府主动搭建公共平台,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医疗主管部门也应该推动医院在管理模式和用人机制上进行改革,对有利于实现医生自由多点执业的探索加以引导和鼓励,甚至可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

四、撬动改革的“鲶鱼” 

就像打车软件、专车软件,撬动了死气沉沉、利益板结的出租车市场一样,多点执业改革本身的动静并不大,但只要不受到人为压制,就会发生“鲇鱼效应”,撬动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全面改革。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院格局是,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分立的“双轨制”;民营医院受到严格的行政限制;往往被隔绝于主流的医疗科研、职称认定体系之外。在“双轨制”之下,好医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执业。结果就是,民营医院的医疗水平长期上不来;公立医院自恃垄断地位,“国企病”严重,不爱惜人才,导致医生不能人尽其才。所以,多点执业,既是资深医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也是民营医院吸纳高技术的渠道,更是对公立医院的“鞭策”。虽然目前多点执业的医生仍属“非主流”,只要这种流出、分享机制存在,并且这种分享、流出越来越畅通,就会产生实质的变革。但改革也已暗流涌动,多家医院管理者坦言:“多点执业给医院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一些公立医院已经感到挽留人才的重要性,不少医院通过“悄悄给医生涨薪”以稳住医生队伍。从小了说这恰恰能体现人才价值;往大里说,也是中国事业单位薪酬改革的重要一步。

所以,面对多点执业改革的铺开,面对前所未有的稳定医生队伍的压力,公立医院的院长如果感到如芒在背,这是好事,说明改革有效果了。但应对之策,绝不是千方百计卡住要多点执业的医生,更不是违背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将改革成本转嫁给患者,而是要全面反思公立医院的现行管理、薪酬、科研机制。真正做到以人才为导向,全方位向一线医学人才倾斜,这才能把队伍稳定住,从容应对这场大变局。

责任编辑: 薛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