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水利设施薄弱这个国家基础设施的短板 国务院参事 张红武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十二五”期间,全国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改革创新力度,突出加强了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推进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80%以上的中央水利投资用于面广量大的中小型工程,明确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的完成期限,从而在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情况下,为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贡献巨大,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几年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各地首先开展冬春水利兴修,通过组织发动、整合资金、财政奖补等措施,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大兴农田水利。其次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大型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重点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和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再者,各地不断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继续深化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经费;加快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服务队伍。通过上述措施, 2011-201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6108.7亿元、投放机械14.64亿台(套)和完成土石方539亿立方米,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3.7倍和1.9倍。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高,全国洪涝、干旱灾害年平均损失率也明显低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承认,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相对于人民的要求仍有些滞后,这实际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十三五”期间各地政府还必须立足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注重山水林田湖的系统治理,促进大中小微设施的协调配套和工程的良性长效运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进程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