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数据,其中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高出市场9.2%的预期,达到9.4%。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和净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器。国家统计局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结构不尽合理;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较多。以下是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主要数据和有关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6275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1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0440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2325亿元,增长8.1%。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4%、9.5%和9.4%,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英国《金融时报》注意到,中国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幅波动甚微,这既反映了中国经济数据的稳定,也体现了其经济本身的稳定。
《亚洲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攀升9.4%,进一步表明政府控制投资而不损害增长的努力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强势增长是在政府去年开始控制房地产和钢铁、水泥等行业过热投资的背景下实现的。与第二季度和去年全年9.5%的增长水平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经济学家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仍保持强劲态势。
在统计局数字公布之后,高盛将05年中国GDP增幅预期从9.2%上调至9.4%,将06年中国GDP增幅预期从8.5%上调至9.0%。
2.农业生产
夏粮总产达到106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1%;早稻总产量318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3%;晚稻、玉米等秋收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全年粮食生产将再获丰收。畜牧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6.7%,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9%。
3.工业生产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450亿元,同比增长16.3%(9月份6275亿元,增长1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3%,集体企业增长11.9%,股份制企业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4.9%。分主要产品看,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2%,发电量增长13.4%,钢材增长25.8%,汽车产量增长10.0%,其中轿车增长17.7%。前三季度,产销衔接仍然保持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6%,与上年同期持平。
4.固定资产投资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741亿元,增长27.7%(9月份7591亿元,增长29.4%),回落2.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亿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9月份1458亿元,增长21.9%)。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和铁路等行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76.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1.3%,铁路运输业增长41.1%。
英国《金融时报》:在2005年头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升至54%,高于上年同期的48%。幸运的是,扩张最为迅速的领域被控制在缓解能源生产与基础设施领域瓶颈问题方面,这应能降低经济过热的风险。这表明,政府将不会限制此类投资。近期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加快,市场利率水平不断下滑,也为上述看法提供了佐证。
《亚洲华尔街日报》:虽然投资增长已经得到一定的遏制,但中国政府在数据中表达了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分庞大”的担忧。今年9月,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9.4%,前9个月增长了26.1%。不过这些数字和04年初相比已经大幅下降,当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了50%以上的历史高点。
十年前,政府打击过度投资的举措曾导致中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高盛经济学家梁红称,中国这次的成功要归因于新一批学者型官员的睿智,他们通过分析质量有所改善的数据能够随时调整经济管理政策。不过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这次很幸运。”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减缓势头进一步加剧,而这次,中国得到了国外经济力量的支撑。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从而弥补了工厂、公路、桥梁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放缓的影响。
经济学家认为,尤为突出的是,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商品似乎永无止境的需求促使中国出口保持活跃势头。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在控制投资增长的同时刺激内需,以防美国消费需求出现波动。今年年初,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迅猛增长的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将会出现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不断上涨的房价一直是美国消费者支出的动力,如今这一因素越发变得不堪一击。
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在其最近的访华之行中强调了刺激内需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也公开承认,需要进一步释放中国居民手中庞大的储蓄存款。但是在本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瑞银(UBS)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指责斯诺是想“抓住救命稻草”。他说,中国的消费支出已经十分活跃,难以进一步获得提振:过去15年消费的年均增幅一直保持在8%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住房支出。如今,住房支出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的一项重要开支。
中国最新公布的零售额数据印证了安德森的观点。
5.市场销售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1亿元,同比增长13.0%(9月份5495亿元,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实际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309亿元,增长14.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772亿元,增长1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3.4%和9.4%,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3和4.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3%,汽车类增长13.1%。
6.价格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9月份上涨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5%。从构成看,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3.3%,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9%,回落26.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他类商品价格大多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9月份与上年同月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9月份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9月份上涨7.1%)。
今年的物价涨幅自今年1月份的3.9%一路走跌,在第三季度表现得更加明显。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8%,8月份降到1.3%,而9月份更是降到了0.9%,创近来单月涨幅新低。对于物价涨幅的回落,经济学家看法各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袁钢明说,9月份数据反映出经济领域蕴含着十分严重的通货紧缩风险,预示着消费增长将进一步放缓。他表示,政府鼓励内需的传统方式(大型基建项目投资)掩盖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性,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比通过投资要困难得多。中国人不愿支出的原因是他们不得不为养老、教育和医疗费用储备资金。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强调“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李建伟也表示,通货膨胀率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下降,并不是通货紧缩的表现,“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平稳运行”。
高盛则将2005中国CPI涨幅预期从2.6%下调至1.7%,将06年CPI涨幅预期从3.5%下调至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