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进出口贸易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0%。进出口相抵,顺差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实际使用金额432亿美元,下降2.1%。国家外汇储备到9月末为769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净出口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长,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势。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不仅使发生更多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上升,同时也会提高中国经济对海外需求的依赖度。不过,不应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今年,净出口值仍将仅占GDP的5%左右,这反映了出口商们对于进口半成品的依赖。
《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是去年的3倍,它必须降低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通过刺激国内居民支出来提振内需。
8.居民收入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5%。
趋势分析:中国经济已越过周期拐点
中国这一轮经济扩张是否已经结束?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高善文认为,大约从2004年4季度开始,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发生了明显转折和方向性的变化,标志着经济运行已经走过了周期的拐点。
随着国内供给能力的快速形成和释放,中国经济开始从前几年供不应求的状态逐步过渡到供大于求的状态,有这样几个特征:
1.价格下滑。供大于求必然导致总体价格水平的全面下滑,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中国经济的总体物价水平上涨(GDP缩减指数)在2004年3季度达到7.5%的最高点,从那以后开始回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回落要更显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也明显下滑,如果剔除石油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滑要更快。从行业方面看,焦炭、电解铝、水泥、玻璃、汽车以及部分化工行业等供过于求的态势十分明显,钢铁、煤炭等行业供过于求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其他前几年比较紧张的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类似,产品价格跌幅都在两位数,高者达到40%。
2.产能过剩。行业方面看,中国钢铁工业从2004年9月开始出现净出口,扭转了以前钢铁行业始终处在净进口的局面。另外,水泥、电解铝、汽车以及玻璃等其他去年“过热”行业的出口增长也十分明显。以水泥为例,2004年上半年水泥产量的出口增速仅为8%,但从7月份开始,水泥的出口增长显著,2004年下半年出口增速达到53%,而2005年1-8月出口增速已达到创记录的184%的高水平。
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从而形成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今年上半年顺差占GDP的比例为4.9%,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看,经济供大于求局面的形成贸易顺差增长是其主要原因。
3.利润下滑。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目前这方面的迹象相当明显。从行业方面看,焦炭、水泥、玻璃、电解铝、汽车以及部分化工行业等的利润恶化十分显著。
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接近40%,2005年迄今利润增长大幅度回落到20%左右的水平,同时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急剧增长。今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额同比增长53.1%,而去年全年工业企业亏损额的同比增速仅为11.16%。
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等衡量企业微观盈利能力的指标看,今年的情况也都在下降。2005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9.1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25个百分点,而在前几年中,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4.工资上升。供给能力的释放必然要求企业增加人手,企业增加人手的后果是就业的扩大和工资的上升。
观察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2004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较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而这在1990年代以来是第一次。观察微观方面的情况,工资上升的态势也十分明显,例如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目前的上升幅度为 4.4%。从民工荒的情况看,结论也是一样的。
就业扩大和工资上升的结果必然是消费的扩大。观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情况,2004年3季度以前,零售增长十分缓慢,但大约从4季度开始,零售增长突然加速。零售的加速和顺差的增长确实有助于减缓经济的减速,但无法弥补未来投资下降的影响。
5.前景堪忧。在政府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随着需求的回落,也会形成经济供大于求状态。但宏观调控并非经济确立供大于求状态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一来宏观调控因素无法解释2004年下半年起出现的工资上升和零售加速的局面;二来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看,2004年3季度后出现的需求回落并没有持续。
考虑到2002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2004年4季度前后开始的供给能力集中释放过程目前可能刚刚开始,这意味着今年以来在物价、企业利润和贸易顺差等重要经济指标方面出现的方向性变化将进一步发展,并可能逐步演变为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并存的局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