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钢在投产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位列国际钢铁业第一方阵,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首批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他们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成套设备引进之初便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并在消化吸收中围绕战略产品和核心技术链不断自主创新,每年都有一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替代进口,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成功之路。宝钢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
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或者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所脱节,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不良循环,长期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消化吸收创新引进的外来技术,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技术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他们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比例达1比5,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比0.07,差距还相当明显。
大量重复引进、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尤其是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会严重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石油化工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光纤制造装备市场大多为国外产品占据,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尚不足50%。近几年,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以每年上百亿美元的幅度递增,这说明,国内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不仅如此,我国不少产品虽然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依靠低价竞争生存,高额利润大多被外国公司赚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的需求巨大,今后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如果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就难以尽快走出对外技术依赖以及受制于人的被 动局面。为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多方努力,切实把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一,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企业而言,尽管引进技术比较“省事儿”,但要清醒地看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树立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研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二,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构建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制度,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限制重复引进,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以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外部环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实行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于国内已能制造的设备,应逐步取消原有的设备进口优惠政策,对国内自主制造设备所需进口的部分零部件则应给予必要的优惠。
第三,妥善处理好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要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特别要加大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经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