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
 
重庆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5日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回顾“十五”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这5年,是重庆市发展快、人民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抓机遇、促发展,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显著的变化: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综合交通枢纽雏形基本形成。“8小时重庆”全面建成,基本形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主骨架,以国道干线为骨架、省道一级和二级公路为主体的放射状公路网基本形成。建成达万、遂渝、渝怀3条铁路。建成投运重庆枢纽重庆北站等设施,以主城枢纽环线为核心,5条铁路通道干线为支撑的放射状铁路运输网络雏形已经形成。航道整治进一步加快,港口吞吐量迅速扩张。江北机场第二候机楼建成投运,万州五桥机场建成投入使用,黔江舟白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一大两小”机场格局正在形成。建成兰渝输油管道,省际间管道运输实现零突破。

    能源保障体系显著增强,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4.7万千瓦,目前在建电力装机容量584万千瓦。电力网络快速扩展,横贯重庆境内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联通四川和三峡,形成“西电东送”的中通道,220千伏电网基本覆盖全市。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完成“九五”期间开工的17座中型水库,开县鲤鱼塘水库、“泽渝”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实施农村“六小”工程,解决2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5万口。覆盖全市的通信骨干传输网络实现光纤化,交换实现程控化和IP化,建成互联网数据中心,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网主干线建成贯通并实现全市大联网。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大提高。轻轨二号线通车,“半小时主城”基本完工,一批城市滨江(河)路、桥梁、市民广场建成投用,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湖广会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

    (二)生态建设进展良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加快推进。预计“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2.6万公顷,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断面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要求。关闭了37家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化工、建材等企业,1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搬出主城区,重庆发电厂、重庆九龙电力公司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试运行。

    (三)经济结构加快优化,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与“九五”期末比较,预计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开始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共建设各类优质商品生产基地1200万亩,初步形成优质柑橘、榨菜、花椒、生猪、中药材等商品生产基地。商业业态调整步伐加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得到发展。区域性市场加快发展,全市已形成81个成交额上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启动建设10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

    (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十五”期间,重庆市扎实推进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每年滚动实施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推进交通、农业、文化市场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按新口径统计的市级17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75%以上完成股份制改造,国有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幅精简了建设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和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功举办了亚洲议会和平协会(AAPP)第三届年会、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和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渝洽会、重庆·香港周、重庆·澳门周等一系列活动,建立了渝港“9+1”、渝澳“8+1”经贸合作。

    (五)一、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期移民迁建任务圆满完成,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满足了三峡工程按期蓄水、通航、发电的需要。“十五”期间搬迁安置70余万人。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综合开发、成片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路子。贫困地区交通通讯、农田水利和教育卫生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六)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提速,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取得了绘制家蚕基因框架图谱、研制超声聚焦刀、3G手机芯片等重大科技成果。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整合组建了新重庆大学等7所高校,先后设置了19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6所民办本科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形成以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实施“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成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急救医疗体系基本建设,全市疾病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推广发展阶段,共有7个区县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预计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突破。

 
 
 相关链接
· 重庆市服务业稳步发展成“十五”新经济增长点
· 甘肃省“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 “十五”湖北消费品市场回顾及未来五年展望
· 贵州省“十五”期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成就显著
·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预计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