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
 
甘肃省2005年前11个月进出口增幅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9日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2005年前11个月,甘肃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23.85亿美元,同比增长55.34%,增幅居全国第一,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87%,已超过2004全年9.96亿美元的水平;进口13.8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47%;进出口贸易逆差3.87亿美元。11月当月,全省完成进出口总值2.57亿美元,同比增长84.95%。其中:出口0.80亿美元,同比下降3.64%;进口1.77亿美元,同比增长215.57%。全省前11个月进出口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进出口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前11个月,甘肃省各月进出口贸易累计增速分别为7%、20%、37%、42%、41%、58%、64%、65%、54%、52%、55%。3月份以后,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6—11月,连续6个月我省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一直位居全国之首。随着全省进出口的稳定快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跨上了20亿美元的新台阶,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国有企业增幅最大,大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前11个月,国有企业实现进出口18.97亿美元,同比增长66.53%,增幅居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首,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0%,居绝对主导地位。其中:酒钢集团、金川公司两户企业实现进出口13.6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2.62%和87.92%,两户企业实现进出口增量6.95亿美元,占全省前11个月进出口增量的82%。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2.08亿美元,同比增长47.7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2%。

    三、进口增势强劲,推动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前11个月,甘肃省进口13.8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47%,比去年同期增加6.9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增量的82%,是推动我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金属矿砂(含镍硫、氧化铝)进口10.63亿美元,同比增长90%,占全省进口总值的77%;机电产品进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占全省进口总值的19%。这两大类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进口的大幅度增长,保证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且对全省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农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原材料产品仍居出口主导地位

    前11个月,全省农产品出口1.3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3%,远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同比增长45.83%;机电产品出口1.2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3%,同比增长76.75%;贱金属及其制品出口5.7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8%,同比增长11.35%。

    五、与欧洲、大洋洲贸易大幅增长,市场结构有所改善

    2005年以来,在甘肃省企业从大洋洲进口金属矿砂和从欧洲进口机械设备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全省对欧洲和大洋洲的贸易额大幅增长。前11个月,甘肃省与大洋洲、欧洲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5.24亿美元和4.2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58%和140%,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去年同期的7%和11%上升至22%和18%,甘肃省进出口贸易市场过分依赖亚洲市场的局面有所改善。

    六、重点市州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各地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前11个月,金昌市、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进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分别为9.63亿美元、6.23亿美元、4.08亿美元、1.74亿美元,其中,金昌市跃居成为今年我省进出口第一大市,嘉峪关市增速为全省第一,达145%。这四个市进出口总额为21.6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90.92%。天水市、庆阳市、酒泉市、甘南州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分别为0.81亿美元、0.66亿美元、0.20亿美元、0.16亿美元,这四个市州进出口总额为1.8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7%。张掖市、临夏州、武威市、平凉市、定西市、陇南市六个市州的进出口总额为0.34亿美元,仅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4%。

    2005年以来,甘肃省对外贸易在国家调低或取消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对部分商品恢复或加征出口关税,将氧化铝和镍矿砂等甘肃省主要加工贸易商品列入禁止加工贸易类商品目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以上因素对我省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成本增加,尤其是占全省出口65%的资源型产品出口成本增加较快,按2004年甘肃省出口规模和结构测算,各项政策调整可使企业出口成本增加约6.3亿元人民币),之所以能逆势而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开拓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

    甘肃省各类企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大企业近年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同时不断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开展加工复出口业务,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商务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一是省商务厅积极转变职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行政务公开。认真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审批事项32项,转正常管理合并审批事项20项。目前经省政府确认的行政审批项目共计31项。对审批事项实行政务公开。目前商务厅对各类企业、经济组织、个人的许可申请,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律要求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结,重大项目随时办理、随时审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随着外贸经营资格的逐步放开,甘肃省外贸经营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全省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近8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已达300多家。三是国家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数量不断减少,进口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扩大。

    三、相关部门同心协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近一年来,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对全省进出口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及时解决了企业进出口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开辟贸易融资新渠道,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实施了《甘肃省外贸出口发展资金扶持计划》;推动中信保公司在全省开展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业务,并签订甘肃省首例保单融资协议;加强甘肃省企业与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帮助企业获得了优惠贷款。三是出口退税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保证了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四是跨区域口岸合作富有成效。与天津、新疆签订跨区域口岸合作协议,有力地推进了“大通关”合作,提高了企业通关作业的效率。

    2005年前11个月,甘肃省对外贸易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成绩来之不易。省商务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取胜,积极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加大扶持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进出口运行中出现的困难,保证全省进出口业务的顺利进行,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新的突破,为甘肃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 甘肃计划两年内基本完成分离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
· 甘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表彰大会在兰州召开
· 甘肃省“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 甘肃省工业稳步发展 “十五”目标全部实现
· 甘肃积极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取得良好成效
· 甘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