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31日   来源:民政部

[i][1]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ii][2]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iii][3]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iv][4]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v][5] 孙健忠著,《台湾地区社会救助政策发展之研究》,台北,时英出版社1995年版。

[vi][6] 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编,《中国解放区救济总汇在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vii][7] 张海鹰、唐钧主编,《社会保障词典》,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viii][8] 民政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5》,北京。

[ix][9] 唐钧著,《1999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框架已见雏形》,收入《2000年社会蓝皮书》,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莫荣,《中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收入《2000年社会蓝皮书》,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x][10] 杨宜勇著,《解决就业须走“第三条路”》,北京,《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11月26日。

[xi][11]《湖北——失业保险的“伞”能撑多大?》,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0月20日。

[xii][12] 《分析:“下岗”一词要下岗 下岗职工怎么办?》,北京,《生活时报》2000年8月22日。

[xiii][13]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蒋黔贵:国企冗员仍占三分之一》,北京,中新社2000年8月30日。

[xiv][14] “社会化”一词在中国用得很多很泛,但在不同的工作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劳动部门所谓的“社会化”,其实是政府化,即将原来由各企业自行管理的社会保险工作从企业剥离,转移到劳动部门专门建立的社会保险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而在民政部门,社会化一般是指非政府化,或民间化。

[xv][15]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编,《1999年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政府网2000年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编,《2000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报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政府网2000年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编,《2000年第三季度劳动和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报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政府网2000年版。唐钧著,《1999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框架已见雏形》,收入《2000年社会蓝皮书》,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新闻晨报,《有关人士称养老金6月起必须按时足额发放》,北京,《新闻晨报》2000年6月23日。

[xvi][16] 朱庆芳著,《1994—1995年人民生活状况》,北京,《1995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朱庆芳,《1996—1997年人民生活状况》,北京,《1997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朱庆芳,《1997—1998年中国人民生活状况》,北京,《1998年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唐钧著,《1999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框架已见雏形》,收入《2000年社会蓝皮书》,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新华社,《最新统计: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接近6.3万亿》,北京,新华社2000年9月29日。

[xvii][17] 李强著,《贫富差距拉大:五分之一的家庭占有总收入的一半》,北京,《经济改革信息》1995年第16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北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出版。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xviii][18]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xix][19] 以上数字由民政部有关司局提供。

[xx][20] 以上数据据《中国统计摘要(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和民政部综合计划司编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3)》。

[xxi][21] 这份统计资料中的有些城市当时已经拟订了方案,但尚未实施,因此正式开始实施的时间可能与表2有矛盾。凡有矛盾者,以表2为准。

[xxii][22] 引自民政部救灾救济司1998年2月编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文件资料汇编·㈠》,第6、7页。

[xxiii][23] 《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指南》,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1页。

[xxiv][24] 江泽民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xxv][25] 这些数据引自《1999年民政工作统计公报》。

[xxvi][26] 这些资料和数据引自范宝俊《在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26日。

[xxvii][27] 《中国社会报》,北京,1999年10月20日。

[xxviii][28] 这些资料和数据引自范宝俊《在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26日。

[xxix][29] 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xxx][30] 以上数据、资料由上海市民政局提供。

[xxxi][31] 在1997年3月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提供的统计数中,165个已经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中有78个(占47%)采用了上海的这种资金模式。

[xxxii][32] 以上数据有上海市民政局提供。

[xxxiii][33] 上海市的一个街道大约有2—8万居民。

[xxxiv][3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文件资料汇编·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1998年3月编印,第405页

[xxxv][35] 以上资料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文件资料汇编·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1998年编印,第244页。

[xxxvi][36] 杨宗传、张奇林著,《武汉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武汉,《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

[xxxvii][37] 在1997年3月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提供的统计数中,165个已经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中有87个(占53%)采用了大连、武汉的这种资金模式。

[xxxviii][38] 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文件资料汇编·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1998年3月编印,第169页。

[xxxix][39] 以上数据、资料由重庆市民政局提供。

[xl][40] K·琼斯、J·布朗和J·布拉德肖著,詹火生译,《社会政策要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版。

[xli][41] 朱庆芳著,《1996—1997年人民生活状况》,北京,《1997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xlii][42] 张佳著,《为改革催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综述》,北京,《中国社会报》1997年8月21日。

[xliii][43] 《世行发布衡量发展新指数,“人与减轻贫困”标准放首位》,昆明,《春城晚报》1997年4月9日。

[xliv][4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北京,《中国社会报》1999年10月20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