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湖北省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着稳定和较快地增长,呈现城乡消费同步加快、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热点逐步向中高档商品转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58亿元,增长率达13.2%,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标志着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增强。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提到“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的重要位置,实行消费新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湖北省的消费品市场将更加繁荣活跃。预计2006年全省消费品市场销售总体规模将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增长速度。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
2005年,在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湖北省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足,社会消费心理稳定,市场物价平缓上行,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402.35亿元、餐饮业零售额386.65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7.5%。市场显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创8年来新高
据统计分析,2005年,湖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3千亿元,达2964.58亿元,增长率达13.2%,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创8年来新高。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增加345亿元,为历史之最。标志着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增强。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出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重要意义和湖北省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二)商品销售呈现“三高”
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96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创下自1998年以来增幅新高。从增长速度分析,不仅淡旺季之间差别不大,且具有“三高”特点:一是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幅;二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这也是近两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
(三)农村市场明显升温,呈现出四大亮点
2005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湖北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湖北省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直接推动了农村消费的大幅度升温,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农村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从2002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农村市场在一步步走向繁荣。2002年全省农村市场增长速度为4.0%,2003年为8.0%,2004年为11.0%,2005年全省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06.93亿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在上升通道中已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二是月度消费均匀增长,波幅减小。平稳是近年来农村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与以往时期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农村消费市场每个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6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为10.5%与13.1%之间。最高月份增幅和最低月份增幅之间相差2.6个百分点。改变了以往月度之间销售额增幅差别较大的不稳定状况。如2004年月度销售额增幅最大差幅为5.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淡旺季差距缩小,反映出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
三是农村市场销售增长稳定,城乡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农民负担减少消费预期好转等因素促进下,农村消费增速明显加快,与城市消费的增长差距也不断缩小,增幅差距已由2004年的3.1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2.6个百分点,缩小了0.5个百分点。城乡之间增幅的差距明显缩小,表明湖北省农村消费市场趋于活跃。农村市场增长速度与城市继续缩小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四是农村市场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在增大。2005年全省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6.9%,分别比2004年和2003提高了0.1和3.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市场每个月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上年只有10个月超过两位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全省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商品销售亮点凸现,消费升级继续加快
从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统计数据看,吃、穿、用的商品类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消费结构升级正逐步成为推动湖北消费增长的最大动力,特别是住房、汽车、通讯产品、家用电器以及发展型、享受型等升级换代商品,一直是市场消费的闪光点。实际上,近来新增的消费中相当部分是由这些主要消费品的增加来带动的。
一是汽车继续成为推动市场消费的拳头商品。汽车经过两年来销售高速增长虽然有所回落,但2005年零售仍然稳中有升,出现回暖。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实现零售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汽车类增长也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的销售,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增长21.6%。汽车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从2004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的2.0%,提高了0.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湖北消费市场增长的一个重要生力军。
二是与居民住房相关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建筑装修、装饰、装潢材料等配套商品热销,家具类、建筑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有了很大的增长。商品房的热销还带动了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乔迁新居,几乎是家具一新,电器一新,而且随着电器产品更新换代进程的加快,新款电器大量上市,家电市场红红火火,极大地促进了与商品房相关的商品销售。据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6.2%。同时,木材及制品类商品增长26.0%,家用电器类商品增长10.2%。
三是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类商品在价格有很大降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信息的依赖和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得各种通讯器材类商品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出现了城市消费者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扩大的趋势。据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达8.3亿元,在价格有很大降低的情况下,仍然比上年增长16.0%。
四是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人民生活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多地体现精神文化领域消费层次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档次,文化消费不但成为消费时尚,而且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热点领域,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表现突出。据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1.1%,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8.7%,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0%。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不仅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精神生活的充实,而且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品位。
五是休闲装饰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居民的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享受和精神需求的商品销售加快,消费热点逐步向中高档商品转移。据统计,2005年,服装纺织品类增长27.8%,增幅较上年提高17.0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新宠,需求明显增加,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6%,增幅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此外,化妆品类增长22.0%。
(五)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大幅增长,带动作用明显
随着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群光、百安居、王府井、国美、苏宁等国内外大型零售连锁企业纷纷入驻湖北以及作为湖北省连锁经营旗舰的大商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大中型商业企业已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2005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568亿元,增长14.6%,比限下企业及个体户高出2.6个百分点,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为19.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带动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个百分点。
(六)区域发展比较协调,各市州零售额均呈稳步增长势头
2005年,全省17个市州消费品市场发展良好,零售额均呈现稳步的增长势头,增幅均在10%以上,比上年同期增加1个。其中有9个市零售额增幅超过全省平均发展速度,比上年增加2个。十堰市的增幅居各市首位,增长15.0%,紧随其后的是襄樊市和荆门市,分别增长14.5%和14.0%。
分析2005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无疑是影响消费品市场持续向好的最主要因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直接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86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99元,比上年增长7.2%。三是开拓市场工作功不可没。2005年,全省各级商业部门通过组织农商对接、搞活县域商业、发展现代流通、推进信贷消费、做大做强会展业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开拓市场工作力度,促进了商品销售的快速增长。(湖北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