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标准?”他们先是疑问,然后是不屑,“你们不要自己做了,用我们的就行。”
“这些基本上就是他们的原话。”闪联技术标准工作组秘书长杨楠回想起当初的情形,表情耐人寻味。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微软、Intel、索尼等国际IT业巨头。
“直到我们有一次把嵌入‘闪联’标准的多个样机带进会场……”那个场面杨楠一直铭记在心,“演示刚刚结束,全体起立鼓掌。”
这是发生在2003年11月的事情,当年的6月,微软、索尼等国际厂商主导成立了旨在推进数字家庭产品标准制定的DHWG小组,而由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等国内企业在“关联应用”基础上联合组建的“闪联”标准工作组(IGRS)一个月后在北京成立。
“如果不是发生非典,闪联工作组成立时间要早于他们。”所以到了11月,当DHWG小组还在搭架子的时候,闪联不仅已经有了标准的文本,更有了产品做演示。“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吃惊,对我们也变得非常尊重。”杨楠说。
人们说:“得标准者得天下。”以往,由于标准都在别人手里,中国厂商处处受人牵制,吃过太多的苦头。痛定思痛,在数字家庭、关联应用势必成为IT业、家电业未来发展潮流之时,我们当然不能在其标准制定方面再落人后。
杨楠说,“闪联”标准工作组是国内第一个由企业自发组成的产业联盟,它来自于市场和用户的需求。闪联就是“迅速连接”的意思,其产品特点是好用、易用,老百姓不用去配置什么诸如IP地址等复杂的工序,就可以让嵌入了闪联标准的终端产品,例如电视机、手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在一定范围之内自动组网、自动搭建、自动协同应用,为用户创造新的应用模式和丰富应用。
两年多来,“闪联”已由最初的5家企业发展到今天的48家,像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华为、中芯这样的网络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以及LG、意法半导体(ST)、菲斯卡尔这些在底层技术和芯片技术方面都很有影响的国外厂商现在都是“闪联”的成员。从整个局面来看,“闪联”已经涵盖了包括中国信息和家庭产业上下游的主要企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份,“闪联标准1.0版”还获得信产部的批准,成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我们希望的是,以后老百姓在购买家电时,会向导购询问:‘这是闪联产品吗?’”杨楠如是感慨。他所希望的或许已不太远,因为记者看到他手边的联想笔记本上赫然贴着“闪联”的标签。
如果说“闪联”是我国企业自主发起,随后得到政府的认同与支持的话,那么“长风联盟”可以说是直接由相关政府部门基于战略的高度发起的产业联盟,但其组织形式并非由政府撮合,而是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手段组建。
从这点来看,“长风联盟”与“闪联”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技术与标准的创新。
今年4月,北京市科委下属单位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发起并成立了国内首家平台软件联盟“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简称“长风联盟”)。联盟成立伊始便得到了国内软件业的热烈响应,短短数月之内,包括神州数码、太极、书生等22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成为该联盟的首批会员。
“长风联盟是种模式创新。”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肖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它是政府抓工作的一个特别重大方式转变。政府抓工作就是要抓那些企业想做但又力不能及的公共部分,把那些在市场中本来呈现“布朗运动”的各个企业,通过一根技术提升、人才提升、市场扩张的磁力线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合力,解决我国软件产业平台问题。
对于此,肖澜在筹建联盟之初,与两位企业老总进行的交流就让他深有感触。都是第一次见面,都是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一个做电子政务的企业老总,一个做保险业软件平台的老总,在肖澜表述完建立“长风联盟”的构想之后,都是当场拍板,立即加入联盟,“因为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肖澜认为,当前北京软件自主技术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对初步形成的自主技术体系进行推广应用。同时,由于单个企业的实力都很弱小,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市场渠道和品牌知名度的瓶颈,客观上需要以企业为主导,以标准为纽带,结成紧密的行业联盟,追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联合发展,提高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的能力。
对于外界所言“长风联盟是在以集体力量对抗微软”的说法,肖澜不置可否。他只是认为,电子信息化是中国软件业的机会所在,只有联合起来,中国软件业才能避免丧失话语权。(记者 向杰)
[专家点评]朱传柏(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原副司长):这是一件值得倡导、支持和鼓励的大好事。企业间真正联合起来,组成战略联盟,从事技术标准、行业共性技术等研究,有利于企业提升技术、人才、市场,能实现一个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确保中国中小企业防御国外技术标准、经济等进攻的能力。同时,也便于得到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