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西部大开发]西部交通项目建设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3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西部交通项目建设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十五”期间,西部交通项目投资15.41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安排9.85亿元,工程配套和单位自筹5.56亿元。共安排研究课题306项,其中公路方面253项、水路方面53项;共有332家单位、1.2万人参与西部项目研究,研究范围涵盖了特殊地区公路修筑技术、道路、桥隧、安全保障、环保、航道整治、通航枢纽、港口等主要技术领域,有力支持了西部地区8条国道主干线、8条省际公路通道、9条主要通航河流和6个主要港口等351个重点工程的建设。据测算,西部项目的科技投入产出比为1:19.1,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0多亿元。截至目前,已有128个项目通过鉴定验收,97%的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西部项目实施五年来,在10个技术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进展:

    一是特殊地质地区公路修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冻土、沙漠、黄土、膨胀土、盐渍土、岩溶等6类地区公路成套修筑技术完善了特殊土质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和基于稳定控制的路基设计方法,推荐了不同土质地区典型的路面结构形式,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机理与分析理论、黄土浸水特性、沙漠高速公路设计与施工、路基拓宽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原创性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攻克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难题。长大隧道建设技术解决了特殊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建设经常遇到的涌水量预测、施工阶段地质勘察与预报、隧道不良地质处治、防灾救灾、运营监控等问题,连拱、小净距、分岔隧道建设技术解决了复杂荷载作用下中隔墙变形、中隔墙及衬砌结构渗水等问题,基于爆破振动对相邻隧道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评价与围岩支护时机分析改进了分岔隧道的施工工法。

    三是桥梁建设与在用桥梁检测加固技术取得显著成效。高墩大跨异型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弯桥的精确设计与精密施工,突破了地形限制,改善了公路线形质量;大跨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设计及施工技术填补了我国大跨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在悬臂浇筑施工工法方面的空白;钢管混凝土拱桥、钢桥、钢-砼组合箱梁桥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提出了实用有效的桥梁全寿命设计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大型桥梁无损检测与无线传输、中小桥梁振动测试、旧桥承载能力评定及加固改造等桥梁结构检测、评价与加固成套技术。其中,大型钢管砼拱桥分布式光纤传感无损监测系统的成功研制,实现了对钢管内砼脱空、裂缝等损伤的大范围、连续、立体的定量检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是公路路基、路面修筑技术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公路路基、路面设计理论、方法及参数,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设计参数取值不合理导致的路基路面损坏的问题;建立了西部地区公路排水评定及防排水系统设计方法,有效减少了路基路面的水损坏;完善了公路路基、路面病害处治技术,解决了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水泥路面断板防治、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等产生路基路面病害的关键技术问题。

    五是低交通量公路修筑技术日趋完善。从材料、结构、设计及施工入手,对低交通量公路修筑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南、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等重要科研成果,工程造价较以前降低16%—18%,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发展。

    六是山区航道整治、通航枢纽与港口建设技术难题得到攻克。长江中游清淤、滩岸整治专项技术改变了以往在长江中游浅滩演变规律和碍航特性研究中过于依赖物理模型试验的状况,山区河流急、险、浅滩整治疏浚技术在山区河流水面线计算方法等8个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山区河流梯级渠化技术研究在枢纽通航建筑物平面布置及通航水流条件等5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展了码头结构型式、装卸机具及工艺、物流、码头管理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等建港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和专利研究成果。

    七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技术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西部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通过设计参数的优化与调整,解决了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高速公路土方平衡及公路线形与景观协调的问题。形成了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多年冻土、膨胀土、岩溶、干旱半干旱、寒区、热带雨林、高原、湿地等地区公路建设中的植被恢复与养护。其中,景观协调一体化设计技术、公路建设生态化施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应用该项成果建造的“川九路”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示范性工程;三峡库区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监管模式不足的问题,增强三峡库区防污能力。

    八是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了公路边坡防治、公路雪害防治成套技术、三峡库区港口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完善了公路水路沿线塌方、滑坡、泥石流、水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整治”综合预报与防治体系,在川藏公路前龙段滑坡整治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川藏公路畅通。建立了高边坡病害群动态监测及安全预警系统,为高边坡病害集中的山区高速公路实施科学动态的边坡监控与管理提供了示范。

    九是公路水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正在形成。重点开展了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与改善技术研究、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的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研究以及三峡库区航运安全系统建设研究,初步形成了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三峡库区航运安全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适应了库区运输环境变化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库区安全监管水平。截至2004年底,交通部门共在56条国道、300条省道和200多条旅游公路上实施了安保工程,改造行车安全隐患近7万处,累计里程2.1万公里,据对4757公里/117个实施路段的抽样调查,安保工程实施路段已直接避免1162次恶性交通事故,事故次数同比降低58%。

    十是交通信息化技术研究全面稳步推进。在西部各公路勘察设计单位推广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航测遥感、公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技术,测设效率与质量大大提高;在贵州、青海和西藏3地11个客运车站推广应用客运管理系统,提高了公路客运管理的水平;西部部分地区建立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公路数据库;长江航道数据库与重庆港物流管理系统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开发的集装箱运输电子数据交换应用示范系统、公路运政管理系统在应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西部地区逐步适应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部提供) 

 
 
 相关链接
· 温家宝青海考察指出西部大开发带来很大变化
·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 [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 社科院发布中国第一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蓝皮书
· 从西部大开发到东北振兴 中国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 温家宝讲话指出要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